藏鄉牧民的牛日子越來越牛

◆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抓喜秀龍鎮紅疙瘩村牧民尼瑪才讓。 香港文匯報甘肅傳真
◆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抓喜秀龍鎮紅疙瘩村牧民尼瑪才讓。 香港文匯報甘肅傳真

◆早前,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各族群眾身着節日盛裝,載歌載舞,歡慶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濤  攝
◆早前,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各族群眾身着節日盛裝,載歌載舞,歡慶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濤 攝

  在甘肅省武威天祝縣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上,生活着一種毛色光潔如雪的白氂牛。由於全身毛色雪白,他們也被牧民譽為「草原白珍珠」。時值夏日,在滿眼碧綠的天祝草原上,白氂牛就像灑落在草原上的顆顆珍珠,或靜或動,美不勝收。

  科技+政策雙輪驅動改變牧鄉面貌

  「『抓喜秀龍』在藏語中有吉祥富饒之意。我們這裏水盛草茂,氣候宜人,漢代時處處都是『牛馬銜尾,群羊塞道』的景象,也在歷史上為武威地區贏得『涼州之畜,天下之饒』的讚譽。」站在遼闊無垠的草原上,看着不遠處悠閒吃草的白氂牛群,天祝藏族自治縣抓喜秀龍鎮紅疙瘩村牧民尼瑪才讓心情格外舒暢。

  雖然天祝白氂牛歷史悠久,這裏的牧民也素有養白氂牛的傳統,但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裏,這裏幾乎都處於一種散養狀態,可以說是靠天吃飯。據尼瑪才讓介紹,天祝白氂牛是中國乃至世界珍稀的氂牛種質資源,已被列入國家級畜禽保護品種。近年來,天祝縣立足資源優勢,把白氂牛產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八大產業」之首重點培育,持續推廣「牧繁農育」模式,不僅推動整個產業邁入現代科技牧業,也徹底改變了當地牧民的傳統飼養模式,極大地提高了牧民的收入。

  「目前,我家共有80多頭牛,130餘隻羊。」尼瑪才讓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在科技+政策雙輪驅動引領下,政府為不僅提供了必要的草料與資金支持,還聘請技術人員對養羊育牛進行指導、宏觀調控產品價格等,每個牧民家庭的年收入都超過了10萬元。而這種省心、放心的飼養模式,還有每年穩穩的收入,也給當地眾多的藏族牧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變。尼瑪才讓說,收入高了,生活越來越好,大家都很開心。

  智慧養殖解鎖藏鄉牧民「新生活」

  為了更好地發揮天祝白氂牛的優勢,打造天祝白氂牛物流品牌,為了進一步推動當地白氂牛的智慧化養殖,天祝縣正在大力加強白氂牛數字化管理系統建設,並打造了天祝白氂牛數字管理中心。

  「我們通過將芯片植入到白氂牛體內,深入監測養殖、屠宰、銷售三個環節,從而確保信息安全性與透明度,提高養殖者的收益。」天祝縣畜牧技術推廣站站長李開輝介紹說,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天祝縣還提出了一系列的鼓勵措施,比如牧民上傳相關信息可獲得積分,達到一定積分後即可兌換禮品。如今,全縣16個鄉鎮中,已有近2,000多家農戶加入數字化管理的行列中來。

  雖然接觸智慧養殖時間並不是很久,但尼瑪才讓卻從一開始便認準了。在他看來,推動當地畜牧業由散養放牧向舍飼養殖轉變,從草原畜牧業向設施畜牧業轉型,是實現生態保護與促農增收雙贏的最佳選擇。尼瑪才讓說,如今當地和他一樣的眾多農牧民,依靠「獨一份」的白氂牛產業過上了「牛」日子,未來依託智慧牧業,「牛」日子還會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