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設身明白「痛點」 長者幫人幫己

◆彭清霞  香港文匯報記者唐文  攝
◆彭清霞 香港文匯報記者唐文 攝

◆文金嬋 香港文匯報 記者萬霜靈  攝
◆文金嬋 香港文匯報 記者萬霜靈 攝

  86歲的彭清霞是義工經驗最豐富的獲獎者,居於港島南區。她早年任職助理統計師,50多歲退休後開始參與地區義務工作,包括協助長者申請綜援和家電補助,且關心長者退休後生活保障,以及牙科服務需要等,是次獲獎為其義工履歷添上一筆色彩。

  彭婆婆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她育有一對子女,女兒已移民美國,兒子則長居廣州,故與丈夫為雙老家庭,惟91歲的丈夫去年10月亦因病離世,「那時心情很不好,因丈夫的事情,我也住進醫院,一段時間後才好起來出院,好在有社會的關懷,義工姑娘對我都很好。」她在採訪期間多次強調「幫人就是幫助自己」,說平時幫助他人乃播種善因,自身在需要幫助時也不會孤立無援。

  彭婆婆易與其他長者接觸,亦設身處地明白他們的「痛點」。她指出,不少基層長者主要靠長者生活津貼度日,每一筆百多元的支出都要仔細盤算,故免費或受資助的醫療服務對他們至關重要,「最近幫助一位區內90多歲的長者申請免費平安鐘,感覺十分有意義。」

  她下一步計劃爭取降低關愛基金的「長者牙科服務資助」門檻。該項目暫時涵蓋80歲或以上長者,合資格人士可免費鑲活動假牙及接受其他相關牙科診療服務。她希望將項目申請年齡降至75歲或更低,「香港長者的平均壽命也只有80多歲,80歲才去整牙,能用幾年呢,應該早一些做,老人家晚年才能更安樂。」

  另一獲獎者文金嬋居住在多斜路、多樓梯的西環「五台山」,鄰里出入十分不便,故她經常開放自家貫通了兩個屋苑的相連單位給街坊進出,更協助街坊搬運重物和推輪椅,減輕行動不便人士上落斜坡的艱辛。她平時還會協助一名90多歲的街坊照顧其智障女兒以及陪診。

  此外,鄰居李太去年跌倒後,需使用枴杖步行,文金嬋每次看見李太,都二話不說地幫助她將物品拎到家門前。「五台山」附近被她幫助過的人都感受到她那顆不計較的愛心。

  退休教師黃笑梅同樣年事已高,卻充滿活力,於2016年當選樓長後持續參與長者探訪工作,例如協助目不識丁的長者理解政府文件,幫助拾紙皮維生的長者等。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