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文壇活力綿延 增交流升影響力







海內外作家學者共聚一堂 共同探討香港文學發展
在香港作家聯會成立35周年、世界華文文學聯會成立20周年之際,來自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以及世界多國的近80位作家、學者近日齊聚香江,在「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共同探討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發展願景,交流近年香港文學研究的學術成果,傳承中華文化,推動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與發展。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木又
開幕禮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以視頻致辭。他首先祝賀香港作家聯會與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多年來在促進香港及世界文學發展、推動文學交流等方面所創下的佳績,並表示:「文學創作是一種反思和探索的過程,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認識和聯繫世界,提升文化素養,促進民心相通。」他認為兩聯會的工作推動了「世界華文文學界的交流,豐富了香港的文學版圖」,亦冀望兩聯會「繼續為文壇注入源源不絕的創作活力、豐富大家的精神生活,並進一步推動香港與海內外文學交流,促進香港文學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向世界傳揚中華文化。」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施戰軍,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宣文部副部長張國義,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兼總編輯李大宏,香港珠海學院校長陳致等嘉賓,以及主辦方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彥火),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委會主席、香港作家聯會執行會長羅光萍(萍兒)等出席開幕典禮。
中國作家協會發來賀信,相信香港作家聯會今後將繼續利用香港多元文化優勢,「背靠祖國、面向世界」,進一步推動與內地及海外文學交流;繼續發揮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鼓勵香港作家創作更多精品,重視青年作家培養,促進香港文學高質量發展,融入新時代文學發展大局,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文學力量。
研討會上,施戰軍與內地作家蘇童,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復旦大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教授陳思和,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陳子善,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許子東,中國台灣作家張曉風、李昂,韓國外國語大學榮譽教授朴宰雨,埃及文學翻譯家、漢學家米拉,香港旅法作家、畫家陳重馨在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深度討論香港的文學特色、世界華文文學的遼闊版圖、香港文學在海內外的影響、香港文學待開發的前景、香港年輕作家的處境等議題,提出極具啟發性的觀點,進一步探索香港文學及世界華文文學的可能性。
香港文學具三大特色
作為研討會首位發言嘉賓,施戰軍以「香港文學的已有優勢與更廣前景」為主題展開分享。他指出香港及其文學的三個特色。首先是「容器功能」。他認為,無論是作為變亂時期的避風港,還是和平時期的人才聚集地,香港都因留在這裏的人成為一個巨大的文化容器。其次,因許多中外文學交流在港發生、許多文學思考與創作的痕跡都在此交匯,香港也具有「路徑意義」。第三個特色則是香港的「園地價值」,他表示現在的香港不僅是移栽文學作物的地方,也是創生文學的水土,「它可以說是中國文學豐饒水土中的好地一塊,也是世界文學雞尾酒中的佳釀一款。」
施戰軍亦指出,香港的文學生態是其他地方難以比擬的,香港文學不僅包含衣食住行、言行舉止中自然生長的個人價值與家國質素,也以最真切深情的方式,通過文學表達出家國質素與個人思索。「所以香港文學保留的語風是最『中國』的,但它的意識又是最『世界』的」。施戰軍表示,未來的香港文學應以文學方式,塑造生活的、生態的、生命的共同體。他指出,既往的香港文學主要展現了「城之魅」,但香港不僅有熙熙攘攘的城市形象,還有自然風景,而這是香港從文學意義上未被開發的寶貴領地,因此香港文學有着無限可能,他也相信香港文學可以實現「紫荊盛放,百花滿園。」
當蘇童走出虛構的隧道
蘇童在以「寫作的使命」為題的發言中提出,生活在任何地方的作家,與外部世界的關係都是局部的。比如東半球受到太陽照射時,西半球就處於黑暗中。他認為作家有兩個資源,一個是自己可視的,另一個則是不可視的。他介紹,自己20多歲時寫了「楓楊樹」鄉村系列小說,但他只在10歲時回過一次老家,小說是通過從父母那裏聽來的碎片寫出的,因此一個作者如何利用自己的所見與未見,值得探討。他比喻這個過程說:「當我走進一個隧道時,虛構產生了;當我走出那個隧道時,故事產生了。」這是作者打開自己原以為「看不見」的部分的過程,也正是創作一大愉悅之處。
此外,蘇童認為作家有一種「最隱秘的愉悅」,即命名一些未被命名的故事、人物、章節等。他又引申出一個觀點:作家的另一使命,是給已知與未知的事物命名,而給未知命名更具文學意味。
香港具有文化中轉站身份
蔣述卓則以「世界文學視野中的香港文學」為題展開分享。他表示香港文學是一個特別的存在,是具有文學現象級的地域文學。他點明香港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同時也在世界文學中有着獨立格局,並且在中國文學、世界華文文學、世界文學間架起橋樑。他介紹,在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香港是內地向外開放的窗口,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頭堡」;在內地引入西方文化有困難時,香港已成為向內地傳播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後現代主義文學、大眾文化的中轉站,當時的代表作品有已故作家劉以鬯的《酒徒》,以及作家、編劇李碧華和已故作家西西的多部小說。二十世紀下半葉,香港又產出許多言情小說等都市類作品,這也是當時內地文學還未興起的部分。蔣述卓稱,那時的香港文學具有「鮮明的海洋性」、先鋒性、跨界性。突出的「跨界性」體現在香港文學與其他藝術,如流行樂及電影的跨界與融合,金庸小說的影視改編版就是鮮明的例子。
蔣述卓亦介紹,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來港的東南亞僑民作家,以及在港教書的台灣作家余光中等人,都加強了台灣與香港作家間的交流,也為香港文學留下了豐厚遺產。其間,報紙、廣播、雜誌等媒體發達的宣傳途徑也為東南亞華文文學、歐美華文文學等,開拓了廣闊的書寫空間,提高了香港文學的活力。「隨着香港文學館的落成開幕,這種交流會更加頻繁。這也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版圖增添了亮點和色彩,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他說。
文學發展影響文化進程
埃及文學翻譯家、漢學家米拉以「香港文學是中國文學百花園中一枝彩色的甜美花朵」為主題做出分享。她指出,很多人都說香港這本「書」很難讀、香港故事很難講,但其實香港不是一言兩語能夠講得清的。她表示,一方面,香港小說保留並延續了中國文學的傳統靈魂,另一方面,香港文學吸收並呈現了大量西方現代藝術理念。她點出,香港文學被稱為「自由文學」,它沒有特殊的藝術特徵,而是走着不受任何限制或阻礙的道路。此外,香港文學也是中華文學一個具有當代都市文化特色的分支。米拉認為,由於文學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學的發展便會影響文化的發展進程和復興。「因此在研究一個特定地區的文學之前,我們必須關注它的文化環境。」她亦談到港澳台文學的重要性:「沒有香港文學,中國文學就不完整;沒有台灣、澳門文學,中國文學也就不完整。」在發言結尾,米拉鼓勵在場作家不要停止創作、要堅定夢想:「因為有你們,香港文學將飛翔在世界的高空。」
相信在來自世界各地文學研究者、熱愛者的共同努力與堅持下,香港文學終能在更大的文學花園中成長為參天大樹,與內地文學、澳門文學、台灣文學一起,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發揚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