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直擊】「易通行」昨擴至大老山隧道



行車大致順暢 司機讚各類問題一直有改善
收費隧道不停車繳費的「易通行」昨日起進一步擴展至大老山隧道。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下午在大老山隧道轉車站直擊,發現來往九龍和沙田方向的車流不多,行車大致順暢,但仍有小量駕駛者在原有收費亭前減速猶豫甚至停車,要由隧道職員指示繼續前行。不少司機認為自政府推出「易通行」後,行車更方便、快捷及安全,雖然初期仍遇到「車輛貼」偵測不靈敏及手機程式繁複等問題,但實施「易通行」半年來,各類問題一直有改善,自身亦逐漸適應新的繳費模式。◆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
自今年5月開始,不停車繳費服務「易通行」率先在青沙管制區實施,其後再陸續擴展至城門隧道、獅子山隧道等其他隧道,至今已實施約半年。大老山隧道是第七條實施易通行的隧道,實施後往九龍和沙田方向的7條行車線收窄至4條,隧道口前再減至兩條,車速上限維持時速50公里。最後一條政府隧道香港仔隧道,將於在下月實施「易通行」,確實日期未定。
小量駕駛者收費亭減速
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於大老山隧道收費廣場發現,來往九龍和沙田方向的車輛不多,行車大致暢順,收費廣場上方亦掛有大型指示牌,提醒司機不用停車。然而,仍有小量駕駛者或因不熟悉新安排而在原有收費亭減速猶豫甚至停車,隨後由隧道職員指示繼續前行。
每日都需要來往大老山隧道上下班的林先生表示,實施「易通行」後,行車更方便快捷,「雖然我今(昨)日還沒有經過大老山隧道,但就之前幾條隧道用了『易通行』的體驗而言,明顯覺得更加方便,亦節省了一些停車、找錢的時間。」
他續說,雖然「易通行」實施之初,仍有「車輛貼」偵測不靈敏,導致扣多了費用或者未能繳費成功等問題,但現時已大有改善,「起初對『易通行』的手機應用程式也不太熟悉,不太會使用,現時已經熟習了,亦習慣了這種新的模式。」
車主趙先生同樣表示,實施「易通行」後駕駛更方便,行車安全性同時提高更為重要,「之前車道比較多,容易出現混亂狀況,而且車輛會左穿右插,有很多安全隱患,現時車道減少,又統一實行智能收費,司機就不會搶智能收費通道,行車更加安全。」
用家:雙重扣費已絕跡
由大圍經大老山隧道到九龍的的士司機袁先生表示,昨日早上經過大老山隧道行車比較順暢,但亦見到個別車輛在原有收費亭停下,造成少許擠塞,「不過這種情況也愈來愈少了,因為這已經是實施的第七條隧道,很多司機都已經熟悉了,之前的隧道實施首日這種情況更加常見。」他續說,實施「易通行」後,每次行車都能節省約兩分鐘,惟仍存在「車輛貼」靈敏度低的問題,「之前有試過扣雙重費的現象,現時基本不會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