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機械人助脊椎傷者「大踏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面對脊椎損傷的病人或失去活動能力,醫護的關懷及協助非常重要。為增強對病人的針對性復康支援,醫院管理局3間脊椎受傷康復中心,包括麥理浩復康院、九龍醫院及大埔醫院,自2022年9月起引入外骨骼機械人,進一步改善患者活動能力和糾正步姿,協助行出「第一步」。有曾使用外骨骼機械人的患者表示,接受訓練一個月後便逐漸可利用助行架步行,重燃站立的希望。
2018年啟動的「香港脊髓損傷專科復康中心先導計劃」,首次在麥理浩復康院引入「復康機械腳」協助脊癱病人重新起步。3間脊椎受傷康復中心去年9月起正式開展服務,對象包括意外及其他病理性退化導致脊椎受傷的患者,以及有脊椎功能障礙長者。合資格患者在公立醫院完成手術和急症治療後經評估,按服務網絡轉介至三間中心,至今年9月已約提供2,295服務人次。
瑪麗醫院矯形及創傷外科顧問醫生高日藍表示,未有機械腳前,病人只能靠傳統支架輔助,患者、家屬及治療師要花極大氣力,病人以往需在兩三名物理治療師的攙扶下走路,時間亦不長,「他們肌肉很快會疲勞,行幾步後已不支,步態亦不自然。」同時,傳統外支架需量身定做,製造期至少要一個星期,導致一些患者未能把握黃金復康期,得到最理想的復康效果。
幫患者把握黃金康復期
他介紹,一般而言,患者術後的首三至六周為黃金康復期,若期間進行密集復康訓練,有助患者大幅減少肌肉衰退機會,外骨骼機械人正可於治療初期訓練病人重新學習及掌握走路技巧和感覺,帶動患者走路,並按腿部力量調節輔助力度,透過定期訓練讓其能重新自行走路。
54位患者去年9月接受臨床評估,至今年7月已有超過87%患者認為使用外骨骼機械人後,身體機能改善程度達四級或以上,屬中度改善。高日藍表示,不少患者開始掌握正確姿勢,「出院後無須再用『機械腳』也行到,這是最開心的結果。」且復康治療只需一名物理治療師,亦可緩解人手短缺問題。
麥理浩復康院物理治療部部門經理黃志筠補充,現時一般療程包含20次訓練,每周一次約一小時,視乎每名患者成效以調整訓練次數。
61歲的李女士去年3月初出現上腹痛,病情迅速惡化並導致雙腳癱瘓,到瑪麗醫院檢查發現脊椎有膿瘡,手術後於去年4月初轉至麥理浩復康院接受外骨骼機械人康復治療,終於數月後在「機械腳」輔助下重新站立,至去年7月出院。
復康療程縮短 患者重燃希望
她憶述,自己在重新學習走路時很緊張,怕失去平衡,「太久沒有行,第一次很累,但信任機械腳及治療師。」她在努力下用一個小時步行了約167步,「當時醫生話用傳統支架可能要幾年恢復期,但現時幾個月就行到,覺得有希望。」
高日藍表示,數據顯示李女士接受了11次療程,由首次使用機械人行走了167步,約一個月後已可走437步,並總共行走了5,467步,行走能力提升至三倍,可見外骨骼機械人能提高患者康復和行動力。
他期望三間中心每年可提供3,000服務人次,下年度將全面評估患者身體功能和心理康復成果,康復服務中央委員會亦會作出多方面檢討,討論擴展服務,包括患者需求、康復成效和醫管局服務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