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研設三層機制防學童自殺

◆教育局會要求校方檢視小息午飯時間,讓學生有喘息空間減壓。圖為一學校上課情況。   資料圖片
◆教育局會要求校方檢視小息午飯時間,讓學生有喘息空間減壓。圖為一學校上課情況。 資料圖片




  校方識別高危者 按需要提供到校支援 嚴重個案轉介精神科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昨日討論精神健康事宜。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表示,近期發生多宗學童自殺事件已響起極大警號,政府高度關注,醫務衞生局、教育局和社會福利署正研究設立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先由老師和學校社工盡快識別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及時介入支援;若校內人手不足,政府會為有需要學校配對社會資源,包括社署的註冊社工和非政府組織的輔助醫療人員;如有嚴重個案,將轉介醫管局精神科優先處理。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

  會上,多名立法會議員均關注到近期發生多宗學童輕生事件。醫療衞生界的林哲玄指出,新學年開學至今不足3個月,已經有24名學生輕生,令人痛心。情緒受困學生未必會主動求助,雖然政府指會透過醫教社協作,但現實中是未能及早發現有需要個案,故有關部門應設緊急應對措施。

  議員倡調整學校課程活動減壓

  選委會界別議員陳凱欣也指,今年學童自殺個案有上升趨勢,部分更在校園內發生,學童在疫情後要追落後,功課壓力大大增加,建議政府介入檢視功課量。工聯會議員鄧家彪提到,政府應扭轉「上學是負擔」和「學校環境製造失敗者」的印象,調整學校課程和活動,以減輕學生的壓力。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會上表示,疫後回復面授課堂,學童緊張要追上進度,或未能適應,無力感非常強,部分更面對家庭問題,因此學校要有更多空間及時間,將精神健康放於首位,照顧高危學童。

  李夏茵承認,近期發生多宗學童輕生事件,令人痛心,且響起了極大警號。教育局會審視有關個案,分析風險因素,包括家庭問題、學業壓力和學校環境等,協助學校盡快識別隱蔽高危學生,提供介入和輔導。

  她強調,政府相關政策局和部門、學校、家長和社會各持份者都必須立即正視危機,盡快採取應對措施,又透露醫衞局會與教育局和社會福利署商討對策,研究設立「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

  一般而言,教師和社工應較了解校內有哪些特別需要額外支援的學生,且與學生之間有一定的信任,故第一層機制是由學校教師和校本社工盡快識別一些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個案,而學校應優先照顧和輔導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並作出即時介入。

  第二層機制是,一旦學校內部人手不足以應付學生的需要,政府會為有需要的學校配對適當的社會資源,為學校增強「外援」,提供額外人手資源。這些支援包括社署轄下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和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註冊社工、非政府組織內經過培訓的輔助醫療同工和教育局的教育心理學家,讓跨專業及跨界別的專業人員「走入校園」,在短期內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即時及適切的服務。

  第三層機制是,一旦學校發現一些有嚴重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童個案,可以轉介至醫院管理局精神科服務,而醫管局會優先處理有關個案。

  教育局促校方檢視小息午飯時間

  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會上表示,除了教師要做好「守門人」的角色把好關外,家長在促進子女精神健康亦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為此,教育局將盡快舉辦家長教育講座,協助築起防護網,又提到部分學校的小息午飯時間太短,局方會要求校方檢視,讓學生有喘息空間,希望學生有較長時間在校園聊天和參與球類活動,相信會對紓緩學生的情緒有一定的幫助。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查詢表示,青少年求助個案由今年7月起遞增,高峰期是10月的9宗,與去年同期相比升幅達33%,他呼籲家長、學校勿給青少年太大學業壓力,呼籲青少年有情緒問題後切勿「自己收埋」,要主動向師長、駐校社工等尋求專業意見。家長亦需多關心子女情緒變化,要明白「不是所有孩子都擅長讀書」,親子關係是最寶貴的財富,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