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館:明代晚期科學家宋應星

公元1644年
公元1644年

  王正亮

  作為一個古代的科學家與現代科學家在素質上有分別嗎?其實,無論科學如何進步,人類知識如何豐富,對於宇宙的探索,事物的真相根本無古今之分。作為一位科學家最先決的條件是熱愛、熱衷、熱誠,接着就是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有照見及尋找真相的動力及能力!

  而這正正是五行丙火的特質,既有發現真相的能力,又有探究宇宙真貌的好奇心!所以,今期所介紹的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姓名五行,正屬丙火丙火庚金,雙丙火,形成能量過盛!過盛能量有優點,有缺點,優點是記性超好,缺點是容易與人爭拗。而庚金則是唯物主義,亦代表科學。

  公元1641年辛巳歲,辛金的貴合入丙火之中,於是有調升的際遇。惜時不予我,公元1644年,甲申歲,清兵入關,棄官歸里。

  公元1644年

  (一)甲木剋戊土,明王朝被攻破。

  (二)庚金剋甲,難免生靈塗炭,有丙火觸發。

  (三)當然,此時代背景哪會對宋應星有利?!

  宋應星(1587年~1667年),字長庚,江西南昌府奉新縣北鄉人,是我國明代晚期著名的科學家。宋應星出身於書香世家,曾祖父宋景曾做過都察院左都御史,是明代中期重要閣臣。宋應星共有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

  宋應星自幼聰明強記,資質特異,「數歲能韻語」,有過目不忘的才能。他幼時與兄應同在叔祖宋和慶開辦的家塾中讀書,一次因故起床很遲,躺在床上邊聽邊記應背文7篇。等到課上館師考問時,他能夠一字不差地背誦,令館師大為驚嘆。年紀稍大,考入該縣縣學做庠生,熟讀了經史及諸子百家,推崇張載,接受了唯物主義自然觀。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宋應星與兄應升同赴江西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兩人同榜考中舉人,他名列第三,應升第六,在當時江西的1萬多名考生裏面只錄取83人,奉新只有家應星兄弟2人,故稱「奉新二宋」。

  同年秋,兄弟二人赴京師參加次年的丙辰科會試,結果沒有考中。事後得知此次考試試選涉嫌舞弊,狀元的考卷是他人代作的。為了下次再考,他們前往江西九江府的白鹿洞書院進修。此後在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和天啟元年(1621年),宋應星兄弟兩次上京趕考,可惜都未能考中。45歲以後,宋應星對功名逐漸冷淡下來,開始將主要精力用於鑽研與國計民生相關的科學技術,並準備着手編纂一部科技巨著。

  崇禎七年(1634年),宋應星出任袁州府分宜縣縣學教諭。在任職的4年時間裏,他編著了大量的著作並刊行,有《野議》、《畫音歸正》,《天工開物》、《論氣第八 種》和《卮言十種》等。

  崇禎十一年(1638年),改為福建汀州府推官,是地方司法官員。

  崇禎十四年(1641年),調升亳州知州,為從五品。

  崇禎十五年(1642年),調任滁和道南瑞兵巡道。

  崇禎十七年(1644年)夏,明朝覆滅,清兵入關,他棄官歸里。

  清朝建立後,宋應星一直過着隱居生活,拒不出仕,在貧困中度過晚年。

  英國學者李約瑟稱讚宋應星是「中國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國的狄德羅」。宋應星博學多才,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著作頗豐,研究領域涉及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文學等諸方面。

  《天工開物》是宋應星的主要代表作,此書刊刻於崇禎十年(1637年)。書名取自《易·系辭》中「天工人其代之」及「開物成務」,強調自然力(天工)與人工的配合,即透過技術從自然資源開發產物。

  《天工開物》分上、中、下3卷,共18章,繪圖123幅,它對我國古代農業和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總結,內容涵蓋了社會全部生產領域,是一部科技史上的百科全書。

  《天工開物》上卷包括《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6章,涉及與農業相關的諸方面:中卷包括《陶埏》、《冶鑄》、《舟車》、《錘鍛》、《燔石》、《膏液》、《殺青》7章,內容有關工業技術;下卷包括《五金》、《佳兵》、《丹青》、《曲糵》及《珠玉》5章,也是和工業技術相關方面的。

  《天工開物》最可貴的地方在於詳盡記載了工農業生產中許多先進的科技成果,並且用技術數據給以定量解說,同時提出了一系列理論,無可置疑地成為一部科學技術的完整著作。

  《天工開物》在18世紀先後傳入日本和朝鮮,成為當時暢銷的讀物。19世紀中期,《天工開物》傳入法國和德國,又傳入俄國和意大利。1966年,《天工開物》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天工開物》已成為世界科學經典著作,在海外廣泛流傳,受到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