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講堂:海星無身也無腦 演化之謎待解

◆ 海星與脊椎動物同樣屬於後口動物總門,但身體構造相去甚遠。 網上圖片
◆ 海星與脊椎動物同樣屬於後口動物總門,但身體構造相去甚遠。 網上圖片

◆ 寒武紀的爬胃蟲,可能跟脊椎動物和海星的共同祖先相類似。  網上圖片
◆ 寒武紀的爬胃蟲,可能跟脊椎動物和海星的共同祖先相類似。 網上圖片

◆ 海星的口部位於中央,再連接5隻觸手。 網上圖片
◆ 海星的口部位於中央,再連接5隻觸手。 網上圖片

  地球上的動物種類繁多,各有差異,不過很多都跟我們有類似的身體構造:身體左右對稱,當中有一條明顯的主軸;這條主軸更定義了頭部和尾部;不過當然也有例外的,海星就是一個明確的例子,牠的身體不僅呈輻射對稱,而且可以說是「有頭無尾」。那麼海星是怎樣發展出和我們不同的身體構造的?牠們身體的不同部分又如何和我們的相比擬?今次就跟大家討論一下。

  海星的身體構造如何比擬?

  不說不知,海星被分類為棘皮動物(echinoderm),與脊椎動物同樣屬於後口動物(deuterostome)這個龐大類群,因此可以想像海星是我們在無脊椎動物中的「遠親」。通常情況下,脊椎動物和海星的身體構造相去甚遠,因此從解剖的角度去比較兩類動物的器官結構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有見及此,近日就有研究人員從基因的層面出發,比較兩類動物之中,驅使不同身體部位發展的基因有何異同。比如說在脊椎動物中,驅使頭部發展的是一組基因,而另一組基因則負責軀幹和尾巴,這樣就可以構成一條中央的主軸。

  那麼海星的身體構造又是怎樣的呢?研究人員分析了海星的36條基因,確認它們負責海星身體的哪個部位,再找出它們對應其他動物的什麼部分。海星的口部位於身體中央,再連接5隻觸手,研究發現,其他動物負責頭部頂端的基因,卻在海星口部的周圍出現;至於海星觸手的末端部分,則對應其他動物頭部底層的位置(例如嘴唇)。

  如果硬要作比喻的話,海星有點像一種只有頭的生物,海星的觸手相當於其他動物的嘴唇或下巴。也就是說,負責頭部的基因在海星身上負起了大部分的責任。至於在其他動物之上負責軀幹的基因,則只在海星的身體內部臟器上出現,而並沒有在海星身體的表面產生效用。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我們將海星比喻為一個「只有頭」的生物,但在這個頭部裏,實則是沒有腦部構造的。

  海星的這種身體構造,的確在其他動物之上不多見。很常見的「策略」是身體表面和內裏由同一組的基因負責,不像海星那樣,身體的內部和外表分開來處理了。這樣的安排自然能為海星帶來更大的彈性,不過實際上為海星提供了什麼優勢,在演化的過程中究竟是怎樣的環境造就了這種身體構造,現在還是未知數。

  疑因便利移動放棄軀幹

  海星的軀幹究竟為什麼會「消失」呢?在缺乏相關化石的狀況下,海星消去身軀的原因亦是一個謎團。科學家們猜想,也許5億3千萬年前的寒武紀時代繁衍出許多生物品種,獵食者突然增多。當時海星的祖先,或許覺得軀幹的構造並不特別方便牠們移動、捕捉獵物或避開捕獵者,因而慢慢放棄了軀幹。至於脊椎動物的祖先,則採納了不同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牠們發展出更多的肌肉,用以提升自己活動的速度。

  小結

  可惜的是,我們對脊椎動物和海星的共同祖先所知不多,雖然已有科學家指出,源於寒武紀時代的爬胃蟲(herpetogaster),可能跟這個共同祖先有些類似。希望在未來我們可以對這個祖先和牠們生活的環境有更多的認識,好讓我們可以分析出,為什麼脊椎動物和海星會踏上了如此不同的演化道路?

  ◆ 杜子航 教育工作者

  早年學習理工科目,一直致力推動科學教育與科普工作,近年開始關注電腦發展對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