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決心捐腎救父 一家四口重獲新生

◆左起:雷聲亮、陸少冰、劉保財、李淑恒。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左起:雷聲亮、陸少冰、劉保財、李淑恒。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術後兩人均健康生活 爸立志:會好好保護自己個腎!

  器官移植是部分病人提高生活質素甚至「續命」的最佳活療方案,但香港每年僅得百多宗移植個案,遺體器官捐贈者比率亦偏低。對末期腎衰竭患者而言,除了等候屍腎外,活體捐贈是另一條出路,但往往礙於難以向親人啟齒而繼續捱苦。現年66歲的劉保財於約10年前苦苦掙扎下,「忍痛」接受女兒捐出的活體腎臟。術後,兩人均健康生活,一家四口得以重獲新生,他更立志「我會好好保護自己個腎!」對比爸爸的猶豫,女兒反而義無反顧地下決心捐腎救父,「看見他換腎後重生,非常感動。」 ◆香港文匯報記者 聶曉輝

  香港醫院管理局中央腎科委員會主席雷聲亮日前向傳媒表示,器官移植是末期心臟或肝臟衰竭患者的唯一治療方案,末期腎衰竭病人則仍可倚賴透析治療(俗稱洗腎)維生,但器官移植仍是最佳治療方案。據最新數字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香港有2,618宗等候心臟、肝臟、腎臟或肺部的移植個案,其中2,438宗為腎臟個案。然而,今年首9個月該4個器官只有合共75宗移植個案,去年全年亦只有103宗。

  遺體捐贈不理想 腎衰竭病人排近6年

  雷聲亮表示,遺體捐贈是腎移植的主要腎臟來源,但遺體腎臟捐贈數字並不理想,香港每百萬人只有4.99名遺體器官捐贈者,遠低於美國的41.6、西班牙的40.8、英國的19.8,甚至韓國的8.56,末期腎衰竭病人平均要輪候5年零9個月,其間要漫長地重複接受透析治療。

  活體捐贈腎臟移植可為末期腎衰竭患者提供另一個治療的選擇,「除了可縮短病人輪候時間外,活體移植腎的5年存活率(並非指人的存活率)高達90%,亦高於較遺體移植腎的80% 。」不過,活體腎臟移植的捐贈者需要經過嚴謹的檢查及評估,接受腎臟摘取手術也要面對一定風險。

  雷聲亮表示,目前活體腎臟摘取手術一般是以腹腔鏡手術取代傳統剖腹取腎手術,傷口小、捐贈者手術後疼痛少、恢復快,一般而言術後3天至5天已可出院,一兩星期後可上班,而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捐出一個腎臟後,另一個腎臟能負擔起全部的腎臟功能,因而對於身體的生理功能並無不良影響。

  近年,香港活腎移植個案約只是屍腎移植的25%至30%,雷聲亮形容「問家人借錢易,取器官難」,病人一般難以啟齒,多數個案都是由親人主動提出捐腎及接受檢查。

  現年66歲的劉保財分享道,他於約40年前突然在家中暈倒,後來確診右邊腎臟先天性萎縮,及至約12年前開始需要接受腹膜透析治療。他當時在公立醫院擔任病房助理,一天「洗肚」三次,既影響生活亦影響工作,醫生建議他考慮活體腎臟移植。

  心痛女兒「捱刀」 需時衝破心理關口

  「都不知如何開口,後經初步檢查及評估發現只有女兒適合進行移植手術。」然而,當他想到女兒要為自己「捱刀」就覺得十分心痛,心情一直非常忐忑,需要時間衝破心理關口。

  其女兒表明,爸爸過去一直樂於助人,非常照顧家庭及孝順,是家中的榜樣,因此是義無反顧地決定捐腎給爸爸,完全沒有猶豫。最終,父女在經過長達一年半的身心評估後成功完成移植,一家人亦重獲新生。劉保財說:「當時女兒只有26歲,年紀還小,我害怕會浪費她的腎,術後亦擔心其身體狀況,幸好她康復得很快。」

  他坦言,在接受移植後他整個人都輕鬆下來,「至少不再需要為我擔心,而我也可重返工作崗位服務病人直至退休,同時也可重拾行山及一家四口齊齊去旅行的樂趣,以及更頻密探望我的87歲母親。」

  醫管局推腎臟配對捐贈計劃

  過往活體腎臟的捐贈者和移植受贈者如血型不相容即無法進行移植,雷聲亮表示,醫管局已推行腎臟配對捐贈計劃,透過「交叉配對」將兩組原先因血型或組織型不相容的「捐贈者和受贈者」組合成相容的個案,讓輪候腎移植的家庭再多一個選擇,第二宗交叉配對及移植的成功個案已於去年11月完成。他期望將來有更多患者和家人參加配對捐贈計劃以擴大配對池,以提升配對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