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教與學】清楚發音聲韻母 避免「開窗」變「開槍」

  在兩地溝通交流愈發頻繁的今日,香港人的普通話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年輕人的普通話,更是有了長足的進步。

  從1998年開始教育局把普通話作為核心課程之後,雖然每個星期小學和初中的學生只有一節課或者兩節課學習普通話,但是有賴老師們的努力和家長的配合,學生們長期地不間斷地接觸普通話,在他們升入大學之後,基本上具備了用普通話溝通的能力,為他們今後步入社會打下了良好的語言基礎。

  但是最近在我們大學課堂上的一句玩笑,又讓我思考一個問題,普通話溝通的關鍵應該是什麼?

  有一位學生在課堂上用普通話表達,有不少發音不準確,我開玩笑說:「我要好好培養你了,你的普通話發音不準啊!」其他同學哈哈大笑,有的同學也是開玩笑說:「老師,差不多可以了,我們基本聽懂了」。這位同學就對我說:「老師,你看,同學的眼睛是『塑料』(雪亮)的……」,這時候全班同學更是笑得前仰後合,他把 「雪亮」說成了近似於「塑料」的發音,我當然知道他說的是「雪亮」, 同學們也知道他說的是「雪亮」。所以在這個語境裏,所有聽眾都會聽廣東話的情況下,我們是可以聽得懂,把這段對話當作活躍氣氛的笑話,笑一笑也無傷大雅。但是如果在嚴肅的場合,這樣的表達就可能完不成交際了。

  作為老師的我卻在思索:怎樣才算可以用普通話達到溝通的目的?怎樣在日常生活中交際、在公開場合裏表達,可以準確傳達信息而不被誤解?不由得使我想起很多年前流傳的一則笑話:有一年冬天,在北上的長途火車上,一個廣東人和一個北方人坐在車窗小桌子的旁邊聊天兒,車廂裏開着暖氣,有點兒熱,廣東人就問北方人:「你凍(動)不凍(動),不凍(動)我就開窗(槍)了」。他把「冷」說成「凍」,把「開窗」說成「開槍」了,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不可以完成交際的例子。

  「冷」說成「凍」,這是詞彙錯誤,他用了廣東話的詞彙;把「開窗」說成「開槍」,這就屬於發音的錯誤了。這句話又是一個因果的句式,「因」和「果」的關鍵詞全部說錯了,而且錯誤的效果還十分可笑。

  我們學習普通話,主要目的是為了溝通交流,如果為了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那就要發音準確,字正腔圓。但是在日常的語言交際中,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字正腔圓,也不一定需要所有人都字正腔圓。所以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語句中的關鍵詞語無論是發音還是詞彙運用一定不能錯,否則,就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了。

  ◆ 孟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