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製「AI病人」App 讓醫科生練問診

◆許長峯(左三)、阮子瀚(右二)與學生展示嶄新「AI虛擬病人」問診應用程式,從此醫科訓練可以打破時間及地域限制。香港文匯報記者姜嘉軒  攝
◆許長峯(左三)、阮子瀚(右二)與學生展示嶄新「AI虛擬病人」問診應用程式,從此醫科訓練可以打破時間及地域限制。香港文匯報記者姜嘉軒 攝

◆學生即場示範跟「AI虛擬病人」溝通問診。香港文匯報記者姜嘉軒  攝
◆學生即場示範跟「AI虛擬病人」溝通問診。香港文匯報記者姜嘉軒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臨床教學是培訓醫科學生重要一環,不過,礙於安排上的各種困難,未必全部學生能親身與病人問診,個別罕有病例更是可遇不可求,令醫科生之間所能收穫的教學個案各有差異。香港大學醫學院與計算機科學系的團隊合作研發了首個「AI虛擬病人」問診應用程式,以醫生導師過往親身接觸的病人為藍本,為醫科生帶來更擬真的問診體驗,以補充傳統臨床教學的不足,目前系統已納入醫學院常規教學中。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許長峯昨日介紹,在臨床教學時,學院會讓醫科生每組約6人至8人,到不同病房或門診見特定病人,「學生經病人同意後會問他們的病歷,收集病史後作分析,再跟導師討論個案,從而學習如何判斷及治療疾病。」這些經歷不僅涉醫學知識,也讓醫科生學習如何與病人相處溝通,培養臨床禮儀與同理心,不過在落實時,卻會面對教學案例不統一,或個別合適個案病人因出院未能與學生見面等局限。

  為此,他聯同港大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阮子瀚,在2020年起研發智能聊天機械人,最近更進一步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令全港首個「AI虛擬病人」正式誕生。

  許長峯表示,初期的聊天機械人需要由醫生導師預設所有問題與答案,回答較單調重複,直至研發出「AI虛擬病人」後,回應變得更生動,即使是相同病歷的個案,「虛擬病人」的回應都有分別。

  即場測試「病人」有冇脾氣

  有醫科學生昨日即場示範與「AI 虛擬病人」溝通,學生問:「請問你乳房有冇痛?」「病人」回答說「冇嘢痛,乳房無任何不適。」

  為了測試「病人」的「人性」,有記者建議學生挑戰一下「AI虛擬病人」的脾氣,故意追問:「真係冇痛?」「病人」立刻反駁:「點解你咁懷疑我講嘢啊?我剛剛已經清楚(講)咗冇乳房痛,冇唔舒服感。」「病人」還教訓學生:「你係醫生,應該相信病人嘅講話,唔好盲目懷疑。」充分展現這位「病人」的鮮明性格。

  阮子瀚表示,導師還可因應需要設定個性、偏好、病史,從而設計出多元化的「虛擬病人」,「它們可以是有禮、粗魯、健談、暴躁的病人,說話用字亦有差異,教學情境的變化,有助考驗學生對應不同病人,作出適當提問。」

  目前,該程式平台已有約30名「AI 虛擬病人」,許長峯指,整個系統的一大長處,在於可讓學生體驗罕見病或緊急病例,「如嚴重的大腸發炎、甚至穿腸,現實情況下這類緊急病人已送去搶救做手術,不會等到讓學生來見,就算見到都已是做完手術好穩定的狀態」;而「虛擬病人」則可設計成「剛穿腸好痛,有好多表徵」的狀態,訓練學生即時判斷。

  虛擬臨床教學還可以突破時間地域,許長峯透露,今年10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推行全球首個跨地區虛擬臨床教學項目,相互設計不同病例個案,供兩地醫科生學習擴闊眼界。

  團隊未來並計劃加入「虛擬病人」的影像或影片,又考慮讓AI生成超聲波、X光片等醫學影像,及加入向病人講解病理報告等環節,訓練學生如何向病人「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