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有3D岩礦影片 學生上課更積極

◆左起:葉詠兒、張秉業、呂樂心、周玉蓮。 香港文匯報記者陸雅楠 攝
◆左起:葉詠兒、張秉業、呂樂心、周玉蓮。 香港文匯報記者陸雅楠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為配合科技發展提升課堂學習成效,特區政府土力工程處和教育局投入百萬港元推出地理科數碼學與教支援教材,將紙本教材和相關地理空間資訊數碼化,透過動畫或圖片形式呈現包括山泥傾瀉、斜坡安全所涉的地質概念和理論複雜概念,又透過岩石和礦物樣本的高清3D影像,以及360度地質影片,讓學生足不出戶亦能進行初步的地貌考察,推動互動教學和自主學習,深化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興趣及理解,預計未來五年將有三萬名文憑試考生受益。有試用教材一個月的老師指,學生上課狀態明顯更見主動,內容吸收得亦更快。

  新的地理科數碼教材昨日正式啟動,土力工程處副處長張秉業介紹指,有關內容按最新課程大綱更新,涵蓋了香港斜坡安全、山泥傾瀉、地理位置和地貌等議題。當中有三大主要突破:首先是更切合現代教學模式,較以往單項教授紙本教材更有互動性和趣味性,將複雜概念以動畫或圖片形式呈現幫助理解;其次是團隊邀請了九名教師擔任顧問,了解教學常見問題,例如普遍學生較難理解空間聯繫及複雜地質概念和理論等課題,教材可針對教學痛點進行改善。此外教材亦應用了創新科技,例如透過業界常見的攝影測量技術(photogrammetry),掃描並重建了本港常見岩石和礦物樣本的高清3D影像,讓師生能更清晰直觀地觀察岩石和擴展物的特性。

  土力工程處的總土力工程師呂樂心補充,地理科需要了解岩石形成過程,以及石紋和地質特徵等特性,但學校缺乏多樣性岩石樣本,教材藉創新技術收集逾千張3D岩石照片,再根據大小分析組合,有助老師解釋說明,學生亦能更好消化相關知識。

  加強學生認識地質和斜坡安全

  她表示,教材亦設有360度地質影片,讓學生線上遊覽香港各個有獨特地質特徵的景點,包括蒲台島和糧船灣的六角柱地質等,這些考察點部分位置偏遠或地形險峻,影片可作學習支援補充,亦可幫助師生更仔細規劃實地考察行程,提升成效。有關教材已上載至「香港斜坡安全」網頁(https://hkss.cedd.gov.hk/)。

  聖公會鄧肇堅中學地理老師周玉蓮10月開始試用教材,她表示,使用一個月後發現學生上課學習更見主動,當中的地圖也讓學生更易理解空間分布和聯繫,至於新增的防治山泥傾瀉和斜坡管理應用創新科技內容,也有助學生備課。新界西貢坑口區鄭植之中學副校長葉詠兒則提到,教材中的「動態的地球」課題,透過動畫展示不同岩石的特質粗糙度,能讓學生觀察和思考不同礦石和岩石的形成過程,有助吸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