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匯款須合法合規 資金流通宜拓寬優化
工聯會於今年1月至9月共接獲64宗關於使用找換店匯款,其後被內地銀行凍結戶口的求助,平均每月就有7宗以上,反映部分市民因貪方便而循找換店匯款,潛藏巨大風險。特區政府應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市民循合法合規的渠道進行跨境匯款,以免因小失大。隨着大灣區融合加速,兩地民眾跨境置業、投資活動增加,對跨境匯款的需求與日俱增,兩地政府應積極協商,提供更多合法便利資金跨境流通運用的途徑,促進灣區共贏發展。
要從本港匯款至內地或者從內地匯款至本港,最穩妥的辦法是透過銀行辦理有關手續。但有部分市民由於怕麻煩,或者想匯款較大金額,選擇「幫襯」找換店。以從本港匯款至內地為例,找換店的操作方式,是在本港收取港元之後,再通過其內地銀行戶口直接轉賬到收款人的內地銀行戶口中,但這種操作潛藏重大風險。
第一、現在銀行監管嚴格,找換店在內地開設的銀行戶口,如果被系統發現頻繁轉賬,可能被認為有「洗黑錢」的嫌疑,從而令市民接受轉賬的內地戶口被凍結。遇上這種情況,雖然市民可以向內地銀行申請解凍,但也會耽誤資金運用;第二、部分找換店的內地戶口可能是「黑戶」,也就是涉嫌從事不法活動。香港海關上月就瓦解一個洗黑錢集團,揭發一間本地找換店的合規主任,透過開設空殼公司及多個銀行戶口,在兩年半內清洗6億元黑錢,這種情況下,市民接受轉賬的內地戶口可能被認為是「關聯戶口」而被凍結,嚴重的話,會沒收戶口款項;第三、部分騙徒在網上假冒找換店,以優惠匯率及手續費來吸引市民匯款,實質是騙取金錢。綜上所述,市民貪方便利用找換店匯款,隨時因小失大。
事實上,現時兩地跨境匯款的限制已經比過去少,渠道也更豐富。隨着內地在2021年發布《關於進一步優化跨境人民幣政策支持穩外貿穩外資的通知》,現時港澳居民的內地銀行戶口可以接受港澳同名戶口的匯款,每天限額最多8萬元人民幣。如果金額較大的,可以分開多日處理。每天8萬元人民幣的額度,可以在內地用作日常消費或者作存款用途。至於港人在內地購房等大額需求,則可以憑購房憑證向銀行兌換人民幣購買,不佔用上述外匯額度。因此,現行政策理應能滿足大部分港人的正常跨境生活所需。
對一些港人低估風險,利用找換店匯款,特區政府應該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提醒市民不合規操作潛藏的巨大風險,教育市民使用安全和合法合規的渠道,從而保障自身權益。
隨着大灣區生活圈的形成,港人北上工作、生活大增,內地民眾循本港輸入人才途徑來港工作、置業也日益增多,衍生不少跨境匯款的需求。對此,特區政府要積極與內地有關部門商討,不斷拓寬跨境資金合法流通的途徑。對於正常的生活和置業所需,乃至合法的生意往來,只要能出具相關證明,應積極提供資金「過河」的便利,與時俱進提升額度,簡化申請審批程序。只要有更多便利的合法合規匯款途徑,找換店進行跨境匯款也就沒有市場操作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