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天演論》成啟示 清廷變法求存

◆ 嚴復畫像。資料圖片
◆ 嚴復畫像。資料圖片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天演論》開宗明義之句,也是很多人力求進步的座右銘。

  譯者是清朝人嚴復(1854-1921年),字幾道,號尊疑,福建侯官人。同治六年(1867年),他考入了福州馬尾船政學堂,接受嚴格的科學教育。四年後,他作為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先後派駐「建威」、「揚武」兩艦,實習了五年。

  光緒三年(1877年),嚴復被派往英國深造,學習海軍駕駛術。他是清廷派遣的第二批海軍留學生,目的是培養較高級、較先進的管帶,即艦長。嚴復先在普利茅斯大學就讀,後轉到格林尼次皇家海軍學院深造。留學期間,他除了潛心學習必修的自然科學、海軍知識等課程外,還對英國的社會政治學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很多同期留學生都在艦上用功修習,嚴復卻把更多時間用在考察英國上,閱讀西方思想家達爾文、赫胥黎、斯賓賽等人的著作。兩年後他畢業回國,受聘為福州船政學堂教習。翌年(1880年),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戰爭的慘敗深深刺痛了他。他以深邃的西學素養,連續發表政論文章,倡新棄舊、尊民貶君,在當時思想界產生了振聾發聵的影響。從這年起,嚴復開始在天津《直報》發表多篇文章,包括《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等,主張變法維新、武力抗擊外來侵略者。

  生物學說啟發維新思想

  為求救亡強國,嚴復開始系統地引進西學著作,將它們翻譯成中文以警醒世人。甲午戰爭失敗後,他以幾個月的時間,翻譯了最著名的譯作——《天演論》,對中國思想界影響巨大。

  《天演論》是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的論文集,如依原著原名直譯,會是「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書中主要闡述生物是進化的,不是不變的。而變化的原因,正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

  嚴復在翻譯《天演論》中加入按語,結合中國急需救亡圖存的現實,有意識地對西方思想擇善而用,闡明自己的觀點。他把「物競天擇」的學說從生物學引申到人類,並在序文中強調此與「強國保種之事」有關,直接面對當時民族危機嚴重的現實社會,反響極大。

  中國作為古老大國,竟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這「蕞爾小邦」,在嚴復看來,正是由於國家在各個方面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長此以往,中國必將被人類歷史淘汰,這正是「物競天擇」的規律。而「物競天擇」也幾乎成了救亡圖存的警示語,進而演化成「優勝劣敗」、「天演進化」等口傳箴言。

  這些理論,不僅直接影響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士,啟發了他們維新變法的思想,也對陳天華、鄒容、秋瑾、孫中山、魯迅、吳玉章、毛澤東等思想進步的人士,有很大影響。

  ◆ 任平生(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多年深耕於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