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肝癌定向治療術」在深成功實施


腫瘤化療更精準 全身化療毒副作用反應較小或沒有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10月25日,位於深圳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召開器官醫學研究院成立儀式暨世界首例無缺血「肝癌定向治療術」新聞發布會,宣布世界首例「肝癌定向治療術」獲得成功。該技術在原發性肝臟腫瘤及結直腸癌肝轉移癌等領域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望引領腫瘤化療進入「器官治療」時代。中山七院器官醫學研究院成立後,將實現在器官捐獻、器官功能研究、器官疾病治療、活器官教學等多方向突破,打造器官醫療產學研高地。
53歲的趙叔(化名)來自江西的一個小鄉村。今年5月,趙叔新冠「二陽」後隱約感覺到右上腹持續脹痛,體重前後掉了10多斤。縣醫院磁共振檢查後疑似腫瘤,在家人陪同下,他來到了中山七院普通外科就診,CT檢查發現他的右肝有巨大軟組織腫塊,確診為肝細胞癌中晚期。
專家團隊經多學科討論後,對其先進行了介入聯合靶向、免疫抗腫瘤治療,腫瘤得到了控制。為了能根治性切除腫瘤,專家建議選用目前常用的ALPPS(聯合肝臟分隔和門靜脈結紮的二步肝切除術)術式。該手術分為兩期:一期手術將左右肝分隔開,將連接右肝的門靜脈結紮「斷供」;待一段時間後,健康的左肝「長大」,再行二期手術將右肝切除。這種技術為殘餘肝體積不足的患者提供了根治性手術切除的機會。
首創半肝隔離「定向治療」
據中山七院普通外科湯地副主任醫師介紹,ALPPS存在局限性,不僅手術複雜、難度大、風險高,而且一期手術分開後,病肝一側的腫瘤還是有活性的,在第二期手術之前腫瘤仍保留在體內,有轉移擴散可能。「在ALPPS術中,若結合器官隔離治療技術,可以再上一層『保險』。」
在一次討論會上,湯地提出引入器官隔離治療技術的想法:在ALPPS一期手術過程中,對荷瘤側肝臟進行高濃度化療,可以滅活腫瘤,大大降低腫瘤轉移擴散和術後復發的幾率,同時保留側肝臟不受到高濃度化療藥物影響,實現「肝癌定向治療」。
基於「多器官維護系統」(由何曉順教授團隊發明,可取代人體為離體器官創造接近生理狀態的灌注壓力、流量、溫度及營養支持的裝置,編者註),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曉順教授團隊探索「器官定向治療」技術,可使用高濃度藥物,只作用於腫瘤側肝臟,對健側肝臟及全身化療藥物毒副作用反應較小甚至沒有,真正實現了肝癌的精準治療。
無副作用 術後康復良好
「現在感覺身體特別輕鬆,啥事也沒有一樣,感謝醫生給了我第二次生命。」趙叔坦言,雖然自己一直以來都堅定地選擇做手術而不是保守治療,但也的確害怕過,術後就像做了一場夢,如獲新生。
副主任醫師湯地介紹,此次手術運用了器官醫學理念與技術,創新性地提出了聯合ALPPS及無缺血隔離灌注化療的新方案,減少第一次和第二次手術期間腫瘤播撒與轉移的機會。「術後病理顯示,肝癌腫瘤完全被滅活了,腫瘤完全壞死,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安全性方面,術後病人康復了,肝功能都是正常的,沒有任何副作用。」
有望進入「器官治療」時代
何曉順教授指出,世界首例「肝癌定向治療術」是器官醫學領域的又一項重要實踐。目前腫瘤的化療是「全身化療」,是 「一個器官患病,所有的器官均需接受治療」,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無奈之舉。器官定向治療技術突破實現了腫瘤化療的技術迭代,做到了「哪個器官生病,只治療哪個器官」,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腫瘤接受了數倍於常規濃度的治療量,患者卻沒有出現任何噁心嘔吐、脫髮等常見的化療毒副作用。
「技術本身拓展了化療的範圍,將會使得化療更加精準,在原發性肝臟腫瘤及結直腸癌肝轉移癌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何曉順表示,肝癌定向治療術是一個方法學和技術的突破,技術成熟以後,肝癌、骨腫瘤等的化療也可以局部、精準地進行,對人體不產生副作用,有望引領腫瘤化療進入「器官治療」時代。
據中山七院院長何裕隆教授介紹,醫院首創成立的器官醫學研究院目前已聯合胃腸外科、肝膽外科、骨科、婦科、心胸外科等建立學術共同體,開闢器官水平的研究與治療。器官醫學研究院將實現器官捐獻、器官功能研究、器官疾病治療、活器官教學等多方向突破,有望發展成為引領新一輪醫學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為器官醫學理念與技術的拓展及研究平台建設奠定理論與技術基礎。「這是個長期的發展過程,期待用三年的時間產生一批原創性的成果,進行推廣和應用,造福更多的患者。」何裕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