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幼教事】漢使張騫「逆商」「情商」高 踏平坎坷通西域

◆ 張騫畫像。 資料圖片
◆ 張騫畫像。 資料圖片

  中國於2013年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並在10月於印尼國會演講時提出「海上絲綢之路」。及後國家提倡的「一帶一路」成了「大國外交」戰略的核心支柱。

  提起「絲綢之路」,不得不提漢武帝即位後,想出「以胡制胡」的法子,即聯合月氏夾擊匈奴,因此有了出使西域的念頭 。由於月氏位置不明,使者更要在沙海走約7,000公里,故風險系數極高,能出使的人必須要身體強壯、能吃苦耐勞,並且機智勇敢、有百折不撓的精神。

  當時身為郎官的張騫有鴻鵠之志,主動報名。在芸芸人才中,張騫憑着膽識和能力成為出使西域的使者,後世稱張騫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建元二年(前139),張騫率領百余名隨行人員,由一名叫堂邑父的匈奴人嚮導帶路,從隴西出境,踏足沙漠。可惜在經過匈奴之地時,張騫一行被匈奴人抓捕,張騫被強留在匈奴十多年。

  這十多年,張騫過着「看大漠孤煙,聽馬嘶鵰鳴」的生活,但從未磨滅初心。在兜轉又曲折的逃走、遊歷四方後,終得回長安覆命,張騫雖未完成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的目標,但是漢武帝已經深深被他的經歷感動,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為奉使君。

  多元智能解析張騫壯舉

  筆者試用美國哈佛大學嘉德納博士(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 分析張騫的偉大壯舉。理論提出八大智能包括:語文、數理邏輯、空間、肢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和自然。

  張騫能在語言不通、道路不明的情況下,生活、遊歷、出使達十三年之久,其人除肢體和音樂之外,語文、數理邏輯、空間、人際、內省和自然,是罕見的精英級數。

  尤其是當張騫和隨從逃出了匈奴的控制,取道車師國(今新疆吐魯番盆地),接着沿塔里木河西行,經龜茲國(今新疆庫車東)、疏勒國(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蔥嶺,到達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那更是語文(溝通能力)、數理邏輯(思考能力)、空間(辨地能力)、人際(共情能力)、內省(反省能力)和自然(生存能力)的綜合表現。

  此外,張騫不但多元發展表現優秀,其逆境智商(Adversity Quotient,AQ)也有超高水平的表現,他能夠靈活地面對逆境(等待時機出走匈奴),能夠積極面對困難及挑戰。而且能夠審時度勢,找出解決辦法。至於EQ方面,張騫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EQ)控制情緒的能力極高。他「留胡節不辱」苟活着等待機會,沒有消蝕意志,且心神不受惡劣的環境所影響。

  張騫多元智能堪稱高強:不僅外交情商高,且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還敢於挑戰,縱然遇到絕難的境地也能踏平坎坷,勝利歸來。羅馬人因他才知絲綢的華美,大漢子民也因他品嘗了石榴的甘甜。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