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發展中國家合作 凝聚未來核心驅動力

◆在塔吉克斯坦的魯班工坊內,來自天津的老師(左二)向學生講解測繪儀器使用方法。  資料圖片
◆在塔吉克斯坦的魯班工坊內,來自天津的老師(左二)向學生講解測繪儀器使用方法。 資料圖片

◆由中企承建的尼日利亞萊基港。 資料圖片
◆由中企承建的尼日利亞萊基港。 資料圖片

◆由上海電氣集團總包、位於阿聯酋迪拜的光伏複合項目。 新華社
◆由上海電氣集團總包、位於阿聯酋迪拜的光伏複合項目。 新華社

  學者倡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健康創新建設

  全球151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212份共建 「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年均增長8%,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形成3,000多個重大合作項目,為沿線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助力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10年來,「一帶一路」建設成果斐然。展望未來,中國學者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認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驅動力是發展中國家深入合作,應推動發展中國家的深入互動與合作,凝聚發展中國家的全球治理共識,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提供更有效的推動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葛沖 北京報道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牽引全球新發展理念轉變。面對能源短缺、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等諸多挑戰,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各國發展導向。然而,因自身基礎較弱,發展中國家正普遍面臨着比傳統發達國家更為艱難的轉型。清華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執行院長史志欽教授向香港文匯報指出,發展中國家的轉型困境與中國曾經或正在面臨的困難相似,因而中國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和方案對發展中國家會有借鑒意義。

  過去10年間,從倡議到響應再到行動,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吸引全球近五分之四的國家和全世界超過八成的人口加入「朋友圈」,同享共同發展最大「公約數」。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日前在研討會上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奠定了全球發展新的基礎和格局,「西強東弱」會成為過去,「東升西降」、「南升北降」將是未來大趨勢。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執行院長胡必亮亦撰文指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驅動力量將發生改變,來自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力量,會逐漸成為新型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主要驅動力。

  新型基礎設施合作是重要方向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驅動力缺失,而以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為基礎的推進經濟全球化繼續發展的強大力量,正在不斷增生,成為當前和未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動力。2023年年初,隨着西非第一大深水港、由中企承建的尼日利亞萊基港正式開港運營,非洲第一大經濟體終於結束了多年沒有深水港的歷史。據新華社報道,萊基港的啟用有效改善尼日利亞的貨運壓力,加快港口貨物運轉速度,提升港口吞吐量,有望創造近3,600億美元總體經濟效益和17萬個工作崗位。

  本世紀初以來,中國在非洲修建了超過6,000公里鐵路、6,000公里公路、近20個港口、80多個大型電力設施,援建了130多個醫院和診所、170多所學校、45個體育場館、500多個農業項目。這些成果看得見、摸得着,合作紅利直接惠及非洲各國的千家萬戶。

  史志欽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驅動力是發展中國家深入合作,應推動發展中國家的深入互動與合作,凝聚發展中國家的全球治理共識,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有效的推動力。在史志欽看來,未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合作的空間主要在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新發展領域,其中包括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內容。他說,未來「一帶一路」應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基礎上,以綠色低碳體系建設、數字基礎設施能力建設、健康體系建設以及知識產權合作等內容為抓手,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合作,推動世界發展中國家共同構建全球的新發展格局。

  據世界銀行評估,到2035年前,全球新興市場將形成40萬億美元以上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每年需要支出2.3萬億美元以上。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歐亞研究所所長劉華芹向香港文匯報指出,推進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合作,促進全球互聯互通做增量,將是未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共建「一帶一路」中合作的重要方向。

  利用低碳發展機遇助各國升級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提出的國際合作倡議。劉華芹分析,目前發展中國家人口佔全球約80%左右,未來仍有進一步上升趨勢,且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處於工業化初期或中期階段,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量大,產業升級合作空間廣泛。

  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全球清潔能源投資將增加50%,每年投資2萬億美元以上。劉華芹認為,在低碳發展趨勢下,發展中國家將改變傳統發展模式,利用綠色發展機遇,加速工業化進程。中方可與各方拓展光伏和風能設備及發電領域合作,加強新能源汽車生產合作,助力各國產業轉型升級。

  當前,全球數字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但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數字經濟仍處於起步期。劉華芹指出,未來中國可與相關國家在數字技術、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市場和數字治理等領域提升合作空間。此外,這位專家建議,中方可採用第三方市場合作方式,推進與各類國際金融機構合作,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推動合作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