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不設防:《志願軍:雄兵出擊》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和氣勢

  「寒來又暑往,秋收又冬藏,炊煙嫋嫋是家鄉。腳下路漫漫,歸家路長長……」當你看完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身臨其境那個時代、那場戰爭,你才深刻體會到周深演唱的這首主題曲有一種揮不去的家國情與生命之殤;歌聲悠遠而嘹亮,它隱隱地刺痛你的心,同時把你拉回那硝煙彌漫的地方。

  這是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的獻禮影片,可稱為電影業的宏篇巨作。影片表達的不只是一場持續將近3年的戰爭,而是新中國建國和衛國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些捨生忘死的志願軍故事,令我們明白和平來之不易。正如陳凱歌導演在首映典禮上說的,很多人知道《上甘嶺》、《長津湖》,知道黃繼光、邱少雲,但不一定知道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他用了不少時間來描述戰爭的緣起和新中國所面對的各種難題。電影歷經399天全景式、多維度的攝影及大規模製作,打造出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和氣勢。

  演員陣容是觀眾對這部影片的信心來源之一。自1995年拍攝《長征》電視劇以來,唐國強先生扮演毛澤東主席已有40多次。而演員劉勁扮演周恩來總理已達70多次。怎樣拿捏領袖的個性、神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扮演聶榮臻的演員林永健的話說:「演好了可以,演不好無法交代。」

  這不是娛樂片,而是還原復刻那場戰爭的真實場景與慘烈作戰的故事,其中包含着一個個誓死不退的英勇事跡。彭德懷將軍(王硯輝扮演)目睹機要秘書毛岸英所在的報務房被炸毀的瞬間,他整個人差點癱瘓,那是毛主席的兒子,也是他彭德懷第一個志願兵,但他眼看着他犧牲了。演員怎樣表達出這個舉國悲痛的情感,相信這個場景給所有觀眾都留下深刻印象。彭德懷作為志願軍的總司令,這個角色的戲份在影片中尤為重要。要把彭德懷「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的英勇氣概表現出來,同時又要展示出他對士兵的溫情、細膩的一面,尤其是對不同事件所反應的態度,都要用心琢磨和把握。這是電影藝術家們要窮畢生精力去鑽研的。

  第38軍軍長梁興初發誓:「14小時之內過不了大同江就殺我頭。」軍中無戲言,環境的艱辛惡劣不是常人能體會的。冰寒地凍,身體會失溫,為了順利渡江,38軍113師師長江潮(黃曉明飾)命令全師戰士一律脫下棉褲渡江。「過了江再把褲子穿上。大老爺們,脫個褲子還磨磨唧唧的,快脫。」面對零下40度的江水,脫褲子渡江,這就是戰爭,為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然而,陳凱歌導演卻把這場戲拍出趣味來。這是上刀山下火海的考驗,戰士的視死如歸與戰友之間的默契都顯得那麼珍貴。江面上,每棵草木都披裹着厚厚的積雪,江面寒氣逼人,將士們不僅要忍受刺骨的冰雪,還要防止被敵方發現。既要快,又要保險,這種不要命的奮戰精神,也只有中國人了。

  鏡頭轉到松骨峰的戰場,敵軍猛烈攻擊,遍地都是士兵的屍體,一個戰士站起來大聲喊:「三連的,還有活的沒有?還有能打的嗎?舉手!」他的聲音在空中迴盪,一棵屹立不倒的青松伴隨着他。彭德懷講過:「你我生在這個年代,犧牲是我們要付出的代價。你不付,兒子付,孫子付。我們這輩子,一身血,兩腳泥。還是我們來付吧。」為真實表現戰場,劇組配備3萬多套服裝,包含200多個種類和款式,但網友表示官兵的衣服太新、太精緻,減少了該有的年代感。然而當你用心去體會影片所表達的故事與現實意義,你就會忽略導演和演員尚未抵達的部分。

  影片讓人振奮的還有一幕,那是還原當年的外交風雲場景。外交官伍修權率領代表團首次在聯合國露面。他義正辭嚴地告訴世界:「1950年畢竟不是1895年,時代不同了,情況變了,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我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命,代表全中國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人民,來這裏控訴美國政府武裝侵略中國領土台灣非法的和犯罪的行為。」以鏗鏘有力的態度回擊飛揚跋扈的西方政客。他的聲音被定格在歷史的舞台上,他拿出了中國人該有的樣子和尊嚴。當時的翻譯官是喬冠華與唐笙女士。

  何佳霖 詩人作家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