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由戲:何必羨隱居 當下更美好
隱居的生活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的,一個人在深山老林,沒有歡聲笑語,每天陪伴自己的只有孤寂,這樣你會快樂嗎?自古以來,我們都聽過不少文人墨客為了躲避當政者的腐敗殘暴而選擇退隱:家喻戶曉的詩仙李白,被稱為隱居鼻祖的謝靈運,還有詩佛王維等等。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們大多才剛選好過隱居生活,但後來又重新踏上為官之路。說到底,他們並不是真正的隱士,那誰才是真正的隱居者呢?
陶淵明是誰應不用多說,他的一篇《桃花源記》營造了一個令人嚮往的精神世界,也開創了文人墨客歸隱田園的潮流。那陶淵明為什麼會選擇歸隱田園呢?「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自小便喜歡儒學,喜歡山水,但同時他亦早被道家思想所吸引,所以有志氣之餘,卻一點也不世俗。
若把陶淵明歸隱前和歸隱後的生活作對比,可以看出他嚮往的生活一直都是人人快樂自在、沒有壓迫與剝削、沒有虛偽的和平世界。他渴望淳樸的、平靜的、充滿自然美的鄉村生活。然而,人生又豈會如此盡如人意?他所嚮往的偏偏與他所身處的時代形成強烈的反差。
陶淵明也算是名門之後,他的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開國功臣陶侃,那個搬磚勵志的東晉名臣。可是到了陶淵明這一輩,卻沒能沾到什麼光。年輕時的陶淵明已經窮困潦倒,還趕上了一個官場黑暗、朝政腐敗的年代。
儘管如此,早年的陶淵明還是懷着一顆大濟蒼生的心想當官的,不過一個不會溜須拍馬的陶淵明,又怎能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混下去呢?所以最後還是選擇歸隱田園,遠離那些紛爭與不堪,從此兩袖清風,不問世事。
自己的生活 亦值得嚮往
很多人都想知道他歸隱後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初中時讀的那篇《桃花源記》,都會令我們覺得他的歸隱生活是自在、悠閒、令人神往的。試問有誰不嚮往隨心所欲、與世無爭的生活?桃花源就是一個世外桃源。所以當時也就希望,如果有一天我可以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地方,那該多好!
可是,長大後我才懂得,我所嚮往的世外桃源原來只是一間茅草屋,一隻豬,幾隻雞,一隻狗,幾畝地。年少時尚可種地養家糊口,但人出得了圈子,卻始終逃不過人世。老年之後沒氣沒力,到時怎麼辦?陶淵明又是怎樣過活的?
陶淵明在晚年時,日子過得更加窮困潦倒,絲毫不自在。他在臨近的街道上以乞討為生,有一頓沒一頓的。他住的茅草屋經常漏雨,又是一個喜歡飲酒的人,沒錢買酒只能蹭朋友的酒。一次還好,如果時間久了的話,誰還願意給你,只怕朋友也不樂意。
陶淵明的隱居生活,原本以為是世外桃源、人間仙境。其實就是過最苦的日子,既沒有十里桃花,也沒有人間仙境,這樣的生活可謂讓人憂心忡忡。
所以,筆者認為,沒有必要羨慕任何人,別人的美好生活,也許只是我們看到的表象而已。最重要還是過好當下,即使不喜歡現在的生活,我們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籲澄(資深中學中文、中國歷史科老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教學經驗豐富,曾出版多本暢銷中文、中國歷史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