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騙徒也在變 攻陷社交平台 瞄準個人弱點騙財騙情


  「時代在變騙徒也在變」。隨着資訊科技及網絡安全的發展,騙徒由現實走入虛擬世界,已經不再停留寶藥黨、祈福黨和跌錢黨等街頭騙案。「賣瑞士山區肺」的年代已過去,緊接着詐騙集團大舉進軍市民常用的社交平台、交友平台、即時通訊軟件,而他們往往會用亮麗的「package」包裝自己增強說服力,以無微不至的關心或者扮演投資專家的角色介入市民生活,若市民不慎便墮入「專業人士」騙局,輕則招致財物損失,重則財色兼失。近年騙徒騙財手法已大幅「進化」,不論個人人設、詐騙手法、途徑、收錢形式等都在變,如市民發現被騙,必須先盡快報案以爭取凍結騙徒戶口,避免資金流走招致損失。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心

  投資虛擬貨幣騙案大增

  現時最流行的詐騙手法莫過於以虛擬貨幣為主的投資騙案,近日的JPEX騙案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案中的受害人也非平庸之輩,連高學歷的專業人士、投資專家、企業高層也相繼中招。據警方數據顯示,釣魚騙案今年首季多達1,408宗,佔整體科技罪案的兩成,共涉款2,610萬港元。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追訪過程中,親身體驗到被騙的感受,以及虛擬貨幣詐騙的過程。記者先於交友App上認識一位自稱為建築公司老闆的中年男士,對方在訴說婚姻失敗和事業受挫等人生慘事後向記者求愛,經過一個多月的談情說愛獲取記者信任後,便游說記者與他共組家庭一起投資共享未來幸福生活。

  他先向記者發來一個網上連結,再由此連結按指示下載一個專門賣基金的虛假App,他不諱言該基金以慈善為幌子,但實則投資回報可觀等等,見記者不願自行投資,便游說記者將資金轉至其虛擬戶口由他操作,記者於是在坊間找換店用8,000港元買了1,000多個泰達幣(USDT),並把其中400個泰達幣用一連串連結地址,轉給騙徒的虛擬幣戶口,購買所謂的高回報投資產品,結果當然是未能取回本金之餘,騙徒找藉口失去聯絡,記者人財兩失。

  記者實測 騙徒交友App騙泰達幣

  這是一個活生生的虛擬幣投資騙案的例子,記者損失的金額雖不多,卻了解到現在的詐騙方式已經不再是用現金交易。警方亦提醒市民要提防網上認識的「高富帥」或「白富美」推介投資項目。如有懷疑,可利用搜尋器搜尋對方社交賬戶的照片、查看對方賬戶的朋友圈是否有異常或要求與對方視像通話。除了提防回報高得不切實際的投資計劃外,亦不要隨便簽署任何投資授權書,切勿輕信在社交平台上發放的「內幕消息」, 在投資虛擬資產前,應充分了解相關產品特性和資訊安全風險,切勿將本金轉賬至個人名義的戶口,如透過加密貨幣轉賬更應審慎。

  據警方的資料,2023年上半年詐騙案數字由去年同期的12,326宗增至18,743宗,同比上升52.1%,約七成半屬網上騙案。警方指出,最主要來自網上購物騙案,其次有釣魚騙案、求職騙案、投資騙案及電郵騙案,總損失達26.9億元。警方也表示,近年科技罪案數字有上升趨勢,去年急增至2萬宗,較2021年上升40%,損失金額達32億元。其中,38%科技罪案涉及網上購物、網上求職、刷單騙案,其餘包括社交媒體、網上情緣、裸聊、網上投資騙案等,手法層出不窮,也令市民防不勝防。

  逐少吸錢 掩藏騙局

  騙徒作案的手法大為「進化」,陳柏豪律師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目前騙徒已很少像當年的倫敦金騙案或寶藥黨般一次「呃一大筆錢」,而是會要求受害人逐次把資金存入不同的戶口,由最初的數百元一步一步加至數千元甚至數萬元。這些戶口有的來自本地個人戶口、有的來自內地個人或者海外個人戶口。陳柏豪表示,如要同時向這些戶口持有人發出通知並凍結其戶口過程相當複雜,追回資金難度大增。與此同時犯案時間也不同,過往多為兩至三周完成一單生意,現在可以一至三個月完成一單生意,在騙徒「誠意可嘉」的情況下,市民更易中伏。

  詐騙手法層出不窮,除了常見的網絡情緣騙案、投資虛擬貨幣騙案、刷單員騙局、假冒官員電話騙案外,連入屋兜售「濾水神器」的騙案亦捲土重來,有些更打着慈善活動之名來騙取信任繼而誘騙投資,可謂「總有一個騙徒在左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