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傳統育種+生物育種 雙管齊下選育優種

◆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山東省農科院玉米所研究員孟昭東在查看玉米作物。香港文匯報山東傳真
◆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山東省農科院玉米所研究員孟昭東在查看玉米作物。香港文匯報山東傳真

  「我們一直將耐旱育種作為一個主攻方向。大約十五六年前,黃淮海玉米生產上一些玉米品種遇到高溫出現了結實性差的問題,開始在耐旱育種基礎上注意篩選耐高溫的種質。」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山東省農科院玉米所研究員孟昭東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不耐高溫的品種往往會出現花粒、畸形穗、空稈等現象。育種專家有針對性地篩選耐高溫、耐乾旱的種質,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魯單9088」是抗逆高產玉米品種

  據孟昭東介紹,山東在利用熱帶玉米種質方面做得比較早,也做得比較好。山東省農科院玉米所利用熱帶種質選育的齊319是一個抗性優良的代表性自交系,組配了多個獲得國家和省級獎的品種,是內地抗逆玉米育種的標誌性成果。孟昭東團隊選育的「魯單9088」就是一個抗逆高產的典型玉米品種,審定許可範圍覆蓋全國主產區25個省市。安徽高溫病害嚴重的皖墾夾溝農場連續多年萬畝連片種植該品種,經受住了高溫、漬澇、颱風、銹病等惡劣條件影響,獲得農場職工一致認可。

  孟昭東說,品種從開始選育到最後審定一般需要七八年的時間,育種目標必須要有前瞻性,同時還需要把耐高溫、乾旱、漬澇及抗倒抗病等因素考慮進去,才有可能選育出既高產穩產,又適應市場需求的好品種。

  基因編輯會為選育種子作出貢獻

  「高溫、乾旱疊加之下,農作物育種和生產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孟昭東說,「在不斷增強的逆境脅迫下,通過遺傳改良實現作物增產,這就是育種的意義所在。」從事玉米遺傳育種工作30年來,孟昭東一直在直面這樣的氣候挑戰。他們去年揭榜掛帥的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和中種集團聯合項目就是一個耐旱耐熱的育種項目,期望通過上中下游單位聯合攻關,為中國玉米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技術和種源支撐。

  在山東舜豐生物科技公司(以下簡稱「舜豐生物」)採訪時,香港文匯報記者就在其實驗室見到了利用基因編輯核心技術培育的耐高溫玉米品種。舜豐生物由朱健康院士團隊於2018年領銜創建,是內地首家開展植物基因編輯產業化運作的企業。該公司研發總監牛小牧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其耐高溫玉米還在測試階段,但基因編輯肯定會為耐高溫品種的選育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