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你知:水洞溝遺址的發現和開發
1920年,德國傳教士比·肖特在水洞溝東面的一處斷崖上發現了一具披毛犀牛的頭骨化石,以及一件經過人工打製的石英岩石片。在得知相關消息後,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等人在水洞溝展開了為期12天的發掘,共發現5個舊石器地點,通過發掘獲得大量石器和少量動物化石,這些材料連同薩拉烏蘇遺址發現的材料,首次證明中國有舊石器時代遺址存在,並且這批遺址被德日進等人稱作「河套文化」,中外學者都將水洞溝的文化遺存視為同一時代的遺物。
一個世紀以來,水洞溝遺址共進行了6次大規模發掘。這些發掘與對相關的樣品測試、出土材料分析,使研究者對於該遺址的分布、形成過程、地層序列與文化時代,古人類的技術特點、演變和生存適應行為模式等諸多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諸多問題有了明確的答案,獲得前所未有的資料、數據和成果,水洞溝這片土地上的古老秘密被漸漸揭示。
2006年,水洞溝遺址作為旅遊景點正式對外開放,同年被列為國家「十一五」文物保護規劃重大遺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