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由戲】活化美荷樓 樹立屋邨歷史碑銘

◆ 圖為2008年,改造前的美荷樓。 資料圖片
◆ 圖為2008年,改造前的美荷樓。 資料圖片

  美荷樓為歷史中全港唯一保留的第一型(H型)徙置大廈,徙置大廈於1954年開始興建直至七十年代中期,延續了二十多年。上世紀五十年代石硤尾大火催生了香港公營房屋政策,為日後公屋發展奠定了基礎。半個多世紀以來,公共房屋屢次獲國際獎項殊榮,成為香港人引以為傲的成就之一。

  據當時居民的憶述,每個單位的面積是120平方呎,居住人數須不少於五人。假如一家不足五人,就要與另一家人同住,極不方便。除了沒有獨立的廚、廁外,也沒有自來水,一家需要到街喉輪取。至於租金,其實十分便宜,每月月租為十元(當時木屋也要四五十元月租)。煮食方面,居民都會利用自己門口的公共走廊擺設煮食爐具,可以想像黃昏時分每家每戶在同一走廊裏一起煮食,主婦的交談互相穿插,是多麼的熱鬧;飯菜的香味互相交雜,是多麼的令人垂涎欲滴。

  石硤尾邨是香港第一批政府公共屋邨,也擁有首批共29座六至七層高的H型徙置大廈。上世紀七十年代,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宣布執行「十年建屋計劃」,政府決意全力建設公共房屋。

  1973年,政府重組原有的公營房屋組織,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石硤尾下邨(即徙置屋邨)就在這時開始重建(其時石硤尾上邨為廉租屋邨)。重建後,大廈重新編配座號,並於1977至1983年之間陸續入伙。至1984年,上下邨再度合併為石硤尾邨。

  繁榮路上的里程碑

  2008年,美荷樓成為首批《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建築物之一,其中一個改建項目是「美荷樓生活館」——一間公共房屋博物館,展示了當年社區歷史、公屋設置,乃至市民生活的轉變。美荷樓生活館展現了當時的人生百態,從父輩所經歷的艱辛歲月,到現在年輕人的安居樂業,令新一輩的年輕人體會及認識那份不屈不撓的打拚精神。

  美荷樓的活化,正好為「第一型徙置大廈」畫上完美的句號,也為「香港第一條公共屋邨」樹立起「歷史的碑銘」,在美荷樓的蛻變之路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美荷樓,見證了文化的傳承,見證了香港在繁榮路上的里程碑,同時帶着無數人的血汗步向未來,關於生活的印記和思考布滿生活館的每一個角落。

  由歲月堆積出來的記憶,相信只有在保育及尊重生命歷史的建築,才能承載着萬般回憶步向未來。文化和古老的人情味看上去無形無色,卻決定了社會的價值。時代在變遷,唯有留在美荷樓中的記憶猶在。

  ◆籲澄(資深中學中文、中國歷史科老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教學經驗豐富,曾出版多本暢銷中文、中國歷史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