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幼教事】提升需求層次 鑄就「大家」班昭

古代婦女普遍沒有受教育機會,多只在家中相夫教子、持家經營。但在東漢卻出現了一位集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於一身的女士,她就是班昭。
班昭之父班彪是當時的大文豪,《漢書》最初便是班彪所撰寫,及後其子班固續寫,可是班固著書未完身先卒,班昭奉旨入東觀臧書閣續寫《漢書》。班昭博學高才,除了續撰《漢書》之外,也有自己的作品,比如《東征賦》、《女誡》等。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做皇后和貴人們的老師,稱她為「大家」。鄧太后臨朝後,班昭曾參與政事,為政勤奮,鄧太后非常滿意,破格加封班昭之子曹成為關內侯。
班昭的成功,在漢代、甚至整個古代都是一個異數。
在古代農業社會,男性在體能上比女性更具優勢,後來衍生了血緣宗法觀念,即婦女必須以父權和夫權為中心。因此,班昭豐富多彩的人生路實在是令人羨慕不已又嘖嘖稱奇。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因素,筆者試以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作說明。
馬斯洛的理論分為七個層次,層層遞進:1.安全需求2.愛與歸屬需求3.受尊重需求4.認知需求5.審美需求6.自我實現需求7.超越個人或靈性需求。
理論中,人們由第一層(安定需求)獲得滿足後,從而上升第二層,倘若在其中一個層次未獲滿足,便不能上進。馬斯洛描述了人類需求獲得滿足才可產生向上的動機。層次結構解釋了人類的行為和產生動機的原因。 我們從需求層次理論上見到,人類首先是要滿足安全需求(衣食住行),才有健康心理向上進發,最終達到自我實現。
獨一無二的環境 與眾不同的班昭
回看班昭,她生於大文豪之家,從小衣食無憂,第一層安全需求得滿足。
班昭有兩位兄長,她是孻女,俗語說孻仔拉心肝,孻女拉五臟,班昭較易得家人關愛,第二層愛與歸屬也順利滿足。
因着家族的名聲,班昭必要受人尊重或關愛,輕易到了第三層受尊重。她生於文學世家,獲得優良的家庭教育,加上冰雪聰慧,成績斐然,更成為皇后、妃子們的老師,授經書、天文、算數,她又過了一層(認知)。
每逢世界各國進貢珍貴稀奇之物,漢和帝就讓班昭作賦紀念,可見班昭甚具審美眼光以及文采,再進一層(審美)。作為一位古時的女性也是「班氏三傑」之一,能夠授業、著書、參政,絕對是百分百的自我實現。
至於超越個人或靈性需求,這屬心靈層次,筆者就不知道了。班昭距離現代甚遠,沒有做過專訪,已知的班昭作品也從未提過這方面的資訊。
班昭出身優越,但沒有將心思、時間放在風花雪月過好日子裏,而是用其知識作出巨大的貢獻,在歷史文化上增磚添瓦,名留青史。
托爾斯泰(Leo Tolstoy)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班昭的確來自幸福家庭,卻是同代獨一無二的幸福家庭,故才會走出與眾不同的班昭來。
當然,心理發展的理論也不能完全套入不同人生的狀況。但無論如何,我們可從別人的成長、理論、經歷中學習,做一個愈來愈好的自己!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