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地觀察】石門的活力

  湯禎兆

  家居鄰近石門,不少人均應有留意,自從石門附近的屋邨及商廈成形後,此已成為沙田區的一個重要生活商圈。事實上,京瑞兩個廣場最成功的地方,是保留大量商舖給不同類型的小商戶,容許大家有追夢的可能。我認為此乃成功的關鍵所在,令到人流暢旺,各商戶又可以互補不足。

  其實只要稍作比對,就可明確知悉分別,以附近第一城的商場為例,置富不斷引入各式食肆,但只要上網一查,就知道絕大部分屬於同一集團,只不過用不同名稱經營。此所以諷刺的是,即便你進入不同食肆吃早餐,不難發現設定及貨色是一樣的,令人倒足胃口。

  反過來而言,石門卻每個月均有新店出現——它同樣是一個殺戮戰場,事實上早已有不少商舖鎩羽而歸,但有人辭官歸故里,同樣不斷有人漏夜趕科場。一雞死,一雞鳴正好說明市場的活力所在——而非如大商場的連鎖集團壟斷風氣,即使半死不活門可羅雀同樣燈火通明,逆向而行的最大受害人,一定就是身處其地的住客/消費者。

  與此同時,石門也因為空間大,可能性高,於是也出現不少有機變化。因為大量為孩子提供不同興趣課程的店舖聚合,於是石門也成為了沙田的按摩基地,由中式到泰式乃至美容按摩等,完全是一間接一間不停地啟業。父母在等候子女的過程中,按摩店自然成為安身立命之所。此外,因為商廈空間選擇多,自然可以容許新嘗試——樓上的Barber shop,甚至可以讓你在型格十足的場所,乾一杯才慢慢打理髮飾。理想的平衡空間,理應如此。

  唯有美中不足的,是整體規劃上忽略了泊車的問題——車位嚴重不足,令到石門成了沙田的違泊黑點。又或是從來沒有想起石門的人氣可以去到車水馬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