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倡多談小人物經歷 傳播中國故事

◆港大中國制度研究中心新一期「爐邊對談」開講,嘉賓親述各自的中國故事。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港大中國制度研究中心新一期「爐邊對談」開講,嘉賓親述各自的中國故事。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書蘭)香港大學中國制度研究中心「The Dialogue」論壇昨日舉行新一期「Fireside Chat(爐邊對談)」,主題為「從中國看世界到世界看中國」。多位講者在會上表示,向世界介紹中國不是某一個單位可以獨自完成,但每一個人作為中國形象的受益者,都可以作為中國當下最好的大使,呼籲大家攜手做好民間傳播,向全世界多說中國的小人物、小故事,持之以恒地以真情的話、邏輯事實說好中國故事。

  面對六挑戰 好話應多說

  講者之一、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公共關係與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董關鵬表示,中國人在說好中國故事上,正面對六大挑戰:

  第一,是現今世界正出現的百年未有大變局。在世界格局發生前所未有變化下,有變動就有新問題,就得有新答案;

  第二,是西強我弱的傳播。在美國有世界最大的媒體、報業、電視、互聯網集團下,中國的聲音要努力作出突破,才能讓中國的媒體影響力、國際話語權和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匹配;

  第三,是行勝於言的慣性。不應以為人民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做得很好也要說得很多;

  第四,高速輿情。在5G全媒體時代、4小時輿情時代下,出了突發事件,很容易引起關注,需要迅速回應,提供充足官方資訊;

  第五,是百變輿論。大家都要經得起輿論的反轉,不要求一場發布會、一次採訪就能改變公眾對某事件的印象,長期主義才能勝到最後。

  第六,是海量資訊。倘壞人把壞話說1,000遍,便可能讓不少人誤以為真,所以覺得好話不說二遍是不對的。

  不需說得完美 強調不斷進步

  董關鵬認為,大家同時要了解當今傳播的三大特點:一是視頻第一,若僅有文字就有點追不上潮流;二是首因效應,即公眾常常誤以為誰第一個說誰就是對的,要及早做好準備工夫;三是泛娛樂化,有些人以消費中國資訊取樂等。他建議,公眾可攜手以中國的小人物故事,向世界做好情感傳播,不需把中國說得完美,但要讓大家知道中國是不斷進步的,不急功近利,不妄自菲薄,要耐力十足地合力說好中國故事。

  另一講者、國際奧委會前委員楊揚表示,體育可以作為說好中國故事的一個媒介,它能吸引不同文化、種類的人走在一起,比拚勇士精神,譬如中國早前成功在疫情下,以閉環方式舉辦北京冬奧會,既保證了市民安全,同時又保證了運動員能夠在賽場上發揮最佳水準,有機會追尋夢想,獲舉世讚譽。

  紀錄片《無窮之路》主持陳貝兒表示,國家通過異地搬遷、電商扶貧、旅遊扶貧、基建扶貧等使脫貧攻堅工作達到全面勝利,但要讓香港市民懂得理解了解背後的意義卻真的很難,故《無窮之路》攝製隊希望透過親身與內地鄉村一些小人物的經歷、互動、腳步,讓觀眾感受到國家如何改善他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