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人:醫生行政工作竟佔三分二診症時間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香港公營醫療體系壓力瀕臨爆煲,人手荒嚴重。有曾效力公營及私營醫療體系的醫生昨日表示,公營醫院的醫生職責不清,醫生的行政工作佔據三分之二的診症時間,工作錯配使醫生沒有太多時間進行臨床診症,建議重新審視及簡化醫療紀錄,減少醫生、護士的行政工作,包括增聘文職人員,協助病人登記和操作系統。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聯網運作)李立業回應,局方正積極向外地「搶人才」,有信心將有100名境外醫生加入醫管局,最快下月分批來港,解決人手的燃眉之急,局方亦將引入電子通道,加快病人輪候程序。
香港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嚴重,分別曾在公營醫院和私營醫院工作過的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劉紹輝表示,政府近年不斷增加撥款予公營醫院,但醫護人手亦有增加,惟病人輪候時間不減反增,以急症室為例,診症人數增加不足20%,但效率卻大幅降低。
促簡化醫療紀錄
劉紹輝表示,這情況源於公營醫生診症以外的工作過多,以他當年為例,行政工作佔其診症時間的三分之二,包括向病人講解覆診時間、預約各項檢測項目等,他認為有關工作可由助理護士負責,「不如請個(月薪)2萬元Clerk(文員),好過請十幾萬(元)的醫生去做行政工作。」騰出時間進行診症也有利病人。
莊柏醫療集團行政總裁莊文煜亦認為,醫管局應重新審視及簡化醫療紀錄,減少醫生、護士的行政工作,增聘文職人員協助病人登記和操作系統。
對於公營醫院運作情況,李立業回應,醫管局一直十分關注公營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漫長的問題,他指出專科門診一年服務量達800萬人次,但護士及病人助理的空缺高,醫生空缺亦達7%至10%,即使補充醫生,富有經驗的醫生仍難以補充。
不過,醫管局近月積極「搶人才」,有信心將吸引到100名境外醫生加入,當中三分二來自英國,其餘來自澳洲等地,下月分批來港履新,大部分是「有限度註冊」,而並非來自「特別註冊制度」下獲承認的境外院校。
他認為香港是國際化城市,整體吸引力高,醫生薪酬亦較高,對於在外地讀醫的港人子女有一定吸引力。
此外,李立業認同在行政工作上仍有改善空間,現時正減少醫生紙的派發,但無紙化行政較難實行,正考慮為每位護士派發平板電腦進行工作,亦會增加人手處理行政工作。
他認為,在病人輪候時間及輪候流程兩方面進行改善,如引入電子通道,加快輪候程序,並將診症流程電子化,包括使用電子報告書等。醫管局亦積極探討社區藥房,實行遙距門診為離島居民、在囚人士等治病,希望利用公私營協作將部分病人分流至私營醫院,減輕公營醫院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