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實施外勞計劃 提升本港競爭力
勞工處「補充勞工計劃」下的26個職位類別,以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下周一起可申請輸入外勞。有報道指,懷疑有建造業僱主招聘本地工人時刻意開出不合理的招聘條件,製造請不到人假象,為輸入勞工「開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昨就此表示,若經調查後認為本地招聘屬不合情、不合理,會影響審批輸入勞工的申請。適當輸入外勞,目的為助企業解決人手不足困難,提升本港競爭力,企業如果企圖以假招聘輸入「廉價外勞」,違背外勞計劃初衷,很可能導致計劃推行舉步維艱,甚至胎死腹中,改善企業經營、重振本港經濟的願景淪為空談。企業、政府同坐一條船,企業須真心誠意配合計劃,在保障本地勞工權益前提下合理輸入外勞;政府要嚴格把關,加強與勞工團體合作,密切監督企業申請外勞的程序,杜絕假招聘和剝削勞工亂象,讓輸入外勞計劃發揮最大效能。
本港現時勞動人口不足是結構性問題,2018年約有368萬勞動人口,但到2022年減至346萬,其中低技術人口減少了16萬,人手不足已成為窒礙本港疫後經濟復甦的樽頸之一,導致服務供應受限,成本上漲,削弱本港對遊客、投資、營商的吸引力。例如政府希望提振疫後消費,積極倡導發展「夜經濟」,鼓勵商舖延長營業時間,但商舖擔心人手不足問題更嚴重,對發展「夜經濟」持觀望態度。
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2023年世界競爭力年報》,比較全球64個經濟體,香港排名第七,較去年下跌兩級,排名低於新加坡及台灣地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對此指出,主因之一是人才不足,只要本港人才及勞動人口增加,競爭力就會回升。因此,「補充勞工計劃」直面現實,為企業解決人手不足的燃眉之急提供多一個選擇,有利本港打好經濟復甦的基礎。
不過,規模性輸入外勞在本港始終備受各界尤其是勞工界關注。勞顧會勞資雙方與勞工處最終達成共識,通過「補充勞工計劃」,當中經過波折,實屬不易。勞工界仍憂慮計劃會對本地就業市場帶來衝擊,特別是婦女及弱勢人士求職更困難。有勞工界立法會議員表明,擔心有僱主製造「假招聘、真揀人」的情況,原本可在本地招聘,但僱主刻意選擇外勞。
有建造業工會負責人更指出,已經出現有僱主製造招聘假象,按規定僱主要在勞工處網站張貼招聘告示,證明連續4周都聘請不到工人,才可申請輸入外勞,但根據勞工處網頁顯示,有僱主聘請吊機工人除要有10年經驗,亦要具備中英書寫及閱讀理解能力,日薪只有700至900元,而業界人工最少1,000元。「如果我中英文能力那麼高,為何要做地盤?這樣永遠都請不到人,是製造假象。我將這則招聘告示轉發給常任秘書長,他們都覺得這明顯是不想招聘(本地)人手。」
僱主為聘請外勞、縮減成本而弄虛作假,損害本地勞工權益,必然會破壞勞資互信,激起勞工界及打工仔對外勞計劃的強烈反彈,形成不必要的民意壓力,外勞計劃很大機會出現周折,結果勞資、政府乃至全港各方皆輸,相信無人願意見到這種局面。
為外勞計劃順利啟動、持續推進,首先僱主要秉承本港勞資良性合作的傳統,拿出誠意盡量聘用本地員工,實在招聘不到合適的本地人手,才申請輸入外勞,不要做弄巧成拙之事;勞工處作為專責部門,責無旁貸核對相關的聘用程序,積極向僱主推介本地員工,增加其受聘機會,同時及時對違規僱主施加行政制裁,以起阻嚇之效;還要鼓勵勞工團體監督僱主在本地招聘時有否造假,防止外勞計劃遭濫用,合力保障勞工權益、增強本港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