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報道】荃灣海旁臭味減半

◆後巷修復前後的樣貌比較。
◆後巷修復前後的樣貌比較。

荃灣公共渠管錯駁範圍及修復進度
荃灣公共渠管錯駁範圍及修復進度

處理錯駁渠管個案
處理錯駁渠管個案


◆管網檢測機械人「聲探」(上圖)、沙井監察攝影機(下圖)協助追查雨水系統的污染源。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靈霜 攝
◆管網檢測機械人「聲探」(上圖)、沙井監察攝影機(下圖)協助追查雨水系統的污染源。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靈霜 攝

  70宗污水渠錯駁修復27宗 多部門攜手「治臭」見效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去年10月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提出於2024年年底前將荃灣及其他重點地區的排水口污染量減少一半。荃灣海旁風景怡人,吸引不少市民及旅客到海濱公園散步及「打卡」,惟現場傳出的陣陣惡臭,讓不少遊人卻步。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到現場察訪,有附近居民表示被沿岸惡臭困擾多年,形容「臭到飛起」。日前,香港文匯報記者再跟隨特區政府多個部門到荃灣區進行渠管污染源調查及了解修復進度,環保署指現已發現70宗污水渠錯駁個案,當中27宗已修復或在驗收中,而今年4月至6月數據顯示氣味濃度已較去年同期減少超過一半,荃灣海濱污染及氣味問題漸見改善。多個部門未來將透過安裝污水收集系統,以及申請撥款安裝大型旱季截流器等行動,以多方位加快解決荃灣海旁臭味問題。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特區政府署理環境及生態局局長黃淑嫻、環保署署長徐浩光日前聯同立法會議員陳恒鑌及居民代表到荃灣區考察,香港文匯報記者亦受邀跟隨察訪。一行人先在荃灣海旁聽取政府相關部門講述工作進度和成果,其後到三個地點了解已修好或跟進中的渠管和樓宇錯駁個案。

  污水混入雨水系統

  環保署指出,舊區地下排水渠管老化破損,令部分污水經破口流入雨水系統及排入港灣,樓宇污水渠錯誤接駁至雨水排放系統亦是影響沿岸水質的污染源。因此,去年中起展開大規模主動調查,檢查超過500次沙井,發現70宗污水渠錯駁個案,所有個案均已轉介渠務署或屋宇署跟進。

  這70宗個案中,有22宗為公共渠管錯駁,牽涉範圍約為9萬人口的污染量,現已修復15宗,驗收及跟進中的個案分別有1宗和6宗,現已減少約70%污染量。與海濱氣味最有相連性的硫化氫濃度監測數據亦顯示,今年4月至6月濃度較去年同期有超過一半減幅,最高每小時平均濃度亦下降65%。

  用聲納識別污染源

  除以傳統的色水追蹤方法追查雨水系統污染源,鎖定錯駁位置外,多個部門亦善用智慧科技,採用創新的追蹤方法。如在雨水沙井安裝監察鏡頭,持續監察雨水沙井中有否污水流動,以及配合使用聲納探測船,加快識別潛在的污染源。

  環保署表示,上游正進行截污及污水系統工程,今年底會完成光板田村、新村(東北)、芙蓉山、漢民寮屋區和三棟屋建造的5個旱季截流器,另預計2025年底完成為老圍及川龍提供公共污水收集系統,並正規劃及設計為橫龍、新村、三疊潭、和宜合、上葵涌、芙蓉山及漢民寮屋區提供公共污水收集系統。

  擬截流污水先過濾

  渠務署則表示,會在荃灣區設置兩個大型旱季截流器,用自動截流閘截取受污染旱流,經地下管道輸送至旱季截流器廠房進行過濾等處理後才排出;若能在明年成功獲得立法會財委會的撥款,預計明年下半年便可動工,目標是在2029年完工。

  一行人其後到芙蓉街及眾安街了解已修復的公共渠管和樓宇錯駁個案。芙蓉街的公共渠管曾因破損令污水流入,有關缺口現已被填平,並安裝了攝錄鏡頭系統持續監察。

  渠務署指,眾安街樓宇的後巷污水井,曾因阻塞而湧出流入雨水井,導致整個後巷流滿污水及垃圾,部門曾去函要求業主維修破損的渠管,卻遲遲得不到回應,惟有自行找承建商進行修繕工程。其間亦曾因地下設施繁多、系統老化等而影響進度,最終在2021年4月底完成工程,當中涉及公共範圍的相關費用由政府支付,樓宇位置的費用則將會向業主追討。

  黃淑嫻指出,特首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改善包括荃灣在內的海濱一帶水質,指標是明年年底前將荃灣及其他重點地區排水口污染量減半,政府亦明白市民對海濱環境有期望,希望帶來新景象;而環境局、環保署、渠務署、屋宇署等相關部門過去一段時間努力不懈做了大量工作,政府各部門會繼續各盡其職,致力打造清新怡人的荃灣海濱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