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六成半漸凍人屬嚴重殘疾

◆香港肌健協會指半數漸凍人症患者僅餘9個月命。圖為受訪者鄭先生與鄭太太。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肌健協會指半數漸凍人症患者僅餘9個月命。圖為受訪者鄭先生與鄭太太。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另一名漸凍人症患者胡先生(右)。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另一名漸凍人症患者胡先生(右)。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調查發現,漸凍人症患者每月醫療開支亦高達1.3萬元,亟需各界支援。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調查發現,漸凍人症患者每月醫療開支亦高達1.3萬元,亟需各界支援。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日常活動能力僅晚期癌患者三成 半數病人料剩9個月命

  漸凍人症亦稱為運動神經細胞疾病,是一種罕見疾病,現時全港約有200名患者,他們肌肉會不斷退化,逐漸失去吞嚥和活動等能力。香港肌健協會昨日公布全港首個「漸凍人症患者資料庫」,發現六成半患者已嚴重殘疾,日常活動能力僅及晚期癌症患者約三成,而患者的存活時間由數個月至10年不等。調查引用根據肌肉萎縮症功能性評估,推斷約半數患者的壽命僅剩9個月。協會呼籲社會各界伸出援手,支持復康服務及購買輔助設備,讓漸凍人症患者得以「自救」。有漸凍人症患者直言,基本自理能力已近乎喪失,突如其來的疾病大大增加經濟負擔,期望政府能增加相關支援。◆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

  該資料庫數據由兩名醫學生義工負責,於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期間,收集共46名漸凍人患者的數據,佔全港患者總數約四分一。結果顯示,患者平均於55歲發病,求助約4名醫生,花費近1年時間才確診。

  多數患者50歲或以上時發病

  與此同時,患者病情持續惡化,65%人士被診斷為嚴重殘疾,57%有吞嚥困難,28%需要呼吸機輔助,24%要靠眨眼或視線控制技術溝通。

  香港肌健協會顧問醫生郭子堅(復康科專科)指出,目前尚未有藥物可以根治漸凍人症,患者病情會迅速惡化且無法逆轉。紓緩患者的病情、減少患者出現併發症以及維持其生活質素,是現時的治療目標,「漸凍人的成因尚未確定,90%患者並沒有家族病史,而大多數患者也是在50歲或以上時發病,存活時間的中位數只有3年。」

  護理中心較少覆蓋相關患者

  57歲的鄭先生,於去年確診患上漸凍人症。他的妻子鄭太憶述,早於2021年7月便發現丈夫出現說話模糊不清的症狀,隨後其左手及左腳不時無力,「每星期會跌倒兩三次,起初以為他是中風,直至去醫院求診,醫生才告知可能是漸凍人症,到去年就確診了,當時心情是感到晴天霹靂,不知如何是好,因為這是一種無藥可治的疾病。」

  鄭先生的病情發展迅速,現時已經失去活動、說話及吞嚥的能力,呼吸能力亦受限,平日要以電動輪椅代步,並需要透過胃部造口進食和使用呼吸機,亦要以電話語音系統與人溝通。他昨日透過電話語音說:「三個仍在讀書的子女,是支撐我努力活下去的力量,我希望病情惡化速度可以減緩一些。」

  鄭太則表示,作為照顧者,生活上亦遇到很多困難,「丈夫失去了活動能力,我也難以獨力扶起他,想尋找日間護理中心,但現有的中心較少覆蓋到漸凍人症患者,丈夫還沒到60歲不算長者,在尋找服務上遇到困難。」

  樂觀面對病情 5年命活足12年

  另一到場分享其病況的胡先生,現年54歲。他原本是一名地盤工人,但12年前的一天在下班途中突然感到四肢無力,隨後摔倒地上,摔傷了左顴骨而要住院7天,出院後發覺仍難以行走,被迫停工休息,「去問醫生,醫生說我患了絕症,最多還有5年命,我感到不知所措。」結果他堅持至今已12年。

  他表示,患上這個罕有病後,日常生活主要靠母親照料,但家庭經濟亦非常困難,各種設備都難以負擔,「綜援還沒能申請到,二手的輪椅都需要6萬元。」不過,身患重病的他仍對生活保持樂觀,仍然堅持去探訪其他病友,「會繼續積極面對病情,希望同路人亦不要輕易放棄。」而他與鄭先生均希望政府能增加對他們這種罕見病患者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