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心態慢就業 難搵全職先兼職


逾120萬畢業生在粵求職內地居首 「撒網」式投簡歷僅兩成獲回覆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我今年大學畢業,想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在廣東招聘會上找工作的小晨說。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統計顯示,2023年,在粵求職的本省高校畢業生超過97萬人,加上省外流入和留學回國來粵求職學生,在粵求職的畢業生總量預計超120萬人,規模居內地第一。為滿足超百萬學子的就業需求,廣東今年以來組織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活動超過800場,又於近日正式出台《廣東省就業困難人員認定管理辦法》,為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就業培訓、指導、見習等幫扶服務。儘管如此,要在短時間內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全職工作並不容易,不少畢業生積極調整心態,採用靈活就業方式,用副業邊兼職邊找工作。
「我在湖南長沙讀書,本身是珠海人,所以畢業後還是想回珠三角工作。」在長沙讀旅遊管理專業的吳同學表示,自己會設計、剪輯,比起本專業的就業領域,未來更想從事傳媒行業,所以特意在畢業前到傳媒公司實習了三個月,來增加傳媒工作經驗。「回家後,我開始撒網式地投簡歷,但投出去的簡歷總是石沉大海,HR的回覆率只有20%,而且總是在簡單了解之後就沒了下文。」
像吳同學這樣的畢業生數量並不少。今年夏天以來,內地各省已經有1,158萬名高校畢業生走出校門,較去年增加了82萬。單單在廣東,今年求職的畢業生人數就超過120萬人,規模居全國第一。在激烈的競爭下,不少畢業生選擇「曲線救國」。《2023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在2023屆畢業生中,選擇「慢就業」的人數佔比從15.9%提升到了18.9%。
「學到新技能又賺錢 何樂而不為」
「雖然找不到工作,但總能先賺些生活費吧!」吳同學表示,今年就業市場不好,找工作過程中特別容易感到焦慮。「所以就想邊兼職邊找正職。生活不一定只有一條出路,希望尋找自己真正喜歡的、真正擅長的工作。」吳同學在「兼職貓」平台找到一份兼職,在線下做日結的零工,一邊尋找合適的工作機會,繼續追求着進入傳媒行業的夢想。最近,他還開始注重運動鍛煉。「剛畢業的時候毫無頭緒,很焦慮。現在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和狀態,心情也逐漸平靜下來。」
衍生小區團購員等副業
手工串珠、配音、聊天主播、打字員、接單……另一位受訪者汐顏(化名)告訴香港文匯報,她白天做着銷售的工作,晚上和休息日就會開啟「兼職達人」模式,上述工作都是她的兼職項目,目的是「賺點奶茶錢」。她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也開始加入「副業浪潮」,由此衍生了許多新鮮的副業,比如上門做菜、小區團購員等。「未來也想發展自己的副業,多鍛煉自己,學習新的技能,技多不壓身,還能增加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專家:警惕「慢就業」變「懶就業」
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馮雨奐認為,「慢就業」現象的背後,往往是青年人不願「將就」的求職心態。她指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着供求數量與供求結構不匹配的問題,導致部分畢業生所掌握的知識並不足以支撐他們實現有效而充分的就業,因此他們選擇進入「慢就業」軌道。
「從大學到職場,普通大學文憑的『敲門磚』遭遇貶值,在此背景下,『慢就業』成為了一種『無奈選擇』,背後是學子們暫時無法實現的夢想。」 馮雨奐希望消除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提高就業整體質量;優化大學畢業生供給結構,增加就業針對性;提升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形成合理的就業觀念。
也有專家指出,如果畢業生長期停留在觀望階段,一味求穩求好,「慢就業」也有可能演變為「懶就業」「逃避就業」。家庭、學校和青年人應當做好合理規劃和調控,提升個人適應社會的能力,以免「高不成低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