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造「去國際化」風車,為誰帶風向?(下)
吳秋北 立法會議員 香港工聯會會長
香港的國際化,必然是以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和維護國家安全為前提,不存在所謂「為了防止顏色革命而要減少對外開放」。香港的國家安全工作做得越牢固,市民的國家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越強,香港的對外開放空間才會越大。舉例說,假如某些界別經常暗地搞「港獨」活動,便很可能會被禁止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國際活動,甚至被取消資格。香港能以正式及單獨成員身份和「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及舉辦各種國際盛事和會議,前提就是以「一國」為先的「一國兩制」。
再者,香港的國際化,並不等同於「西化」。香港是國際橋樑,融和東西,貫通中外。有些人仍抱殘守缺,停留在殖民思想。把「西化」當做國際化,把「西方價值觀」當做「普世價值」,無視世界其他各國的想法。他們以為「西化」的相對比重降低了,就是國際化程度在下滑。事實上,香港現在不是「去西化」,更不是「去國際化」,而是要提高「非西方」的部分,讓香港不單只是為「西方」發達國家服務,而是真正為一個更大的「國際」服務。比如在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便討論到如何把香港建設成為「中外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基地」。「中外國際」所包含的法系,不只有英美法系的普通法,也有歐陸法系的大陸法,以及伊斯蘭法。香港不是要否定普通法和「去普通法」,而是要進一步認識其他法系,建立更廣闊的國際視野,讓我們可以服務更多的國家,提供更多的服務選擇。香港需要有更高水平、更恢弘的「對外開放」,不單是對「西方」開放,更要對「非西方」開放,這樣的國際化,是未來國際大局的必然走向,才能讓香港發展行穩致遠。
同樣地,以往因為部分官員的「殖民」思維,抗拒與內地合作和互動,導致香港在與內地聯通上程度不足,窒礙了香港作為聯繫中西的角色。當我們撥亂反正,加強這方面的工作,便有人覺得「只往內看」。事實上,長久以來,香港的經濟發展,與內地息息相關。很多跨國企業在港設立基地,就是為開拓內地的龐大市場。今年初行政長官李家超「中東之行」,中東方面便提到,非常重視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和機遇,包括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與內地的合作,正是為香港創造國際機遇的前提。沒有「背靠祖國」的優勢,香港對國際社會的吸引力便大大降低。
其實,由於西方近百多二百年的殖民侵略和統治,香港更多長期存留着西方思維定勢問題,而不是有太多的國家和國民意識,更不存在太多要「去國際化」的主張;而是唯西方馬首是瞻太多,國家觀念太少的問題!
以行政長官李家超為首的特區政府,一直旗幟鮮明地推動香港的國際化,也從來沒有官員說過國際化會破壞國家安全,那些無的放矢、臆造出來的「去國際化」到底所從何來?有些人長年抹黑香港、詆毀香港,把本來正常不過的工作和政策,扭曲成他們幻想中「寧左勿右」的「極端」和「嚴重威脅」。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通過「做實事」讓世界認識香港,理解到香港的獨特優勢所在,無需浪費時間跟他們糾纏。 (續昨日,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