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建免費智能電子書庫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禮願)彈丸之地的香港有不少膾炙人口的中文傑作,但由於香港市場有限,本地作家即使有佳作想衝出香江,也難以找到團隊翻譯成英語。因此,香港出版總會主辦「出版3.0-香港智能電子書庫」計劃,透過AI技術,一本約300多頁的中文書籍,30分鐘即可翻譯成英語。該計劃接受登記首兩星期,全港近百間圖書出版社之中,已有四成登記計劃,每日譯出120本書。計劃籌委會執行主席黃燕如表示,透過計劃令香港故事瞬間轉換成英文或發聲書,更易走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
120本書中譯英一日完成
「出版3.0 」今日(19日)公布香港智能電子書庫建成,有千本上架精選。黃燕如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當中不乏新晋作家參加,期望本月書庫全面開放後,將有更多電子書可供試聽、試讀。她透露,出版業界對於升級轉型需求殷切,故該計劃自4月23日開放登記後反應理想,首兩星期已經有四成圖書出版社登記參加。其中有出版社提交約90本書目,一日大概可以轉換120本書(中譯英);有聲書則一日可轉換約100條聲音檔案。
由零開始籌建平台,黃燕如最難忘是與AI(人工智能)鬥智鬥力。她笑指:「起初以為AI好勁,好似科幻片中描述,可以主宰全世界,於是將各種不同書種都放入平台讓它翻譯。」及後發現因為詞匯及排版不同,系統或會翻譯得詞不達意。
香港故事一鍵走向世界
有協助計劃的團隊成員分享經驗表示,若將香港的地道用語,例如「乾炒牛河」及「茶記」等詞匯要求AI翻譯成英語時,AI會顯得有點「不知所措」,需經過更多數據學習,才懂得精準翻譯。黃燕如從中明白到再叻的AI也有學習過程,「最後決定(首階段)專注『餵』(提供)幾大類型的書籍給AI,讓系統逐步掌握詞匯,慢慢理解中文的博大高深,才變得更精叻。」黃燕如直言團隊最終花了數個月與AI磨合,理順整個翻譯過程。
出版商或作家想參與「出版3.0」計劃,讓AI為其作品進行翻譯,必先要入選香港智能電子書庫。黃燕如指出評審準則之一是作品「能說好中國或香港故事」,以及作品具原創性、創作理念等,「簡單如一本傳記或一本心靈勵志書,可能都記錄了香港的地方歷史、人和情誼,當中也有香港式的創意。」
「出版3.0」計劃的緣起是協助出版業界廣泛應用先進科技,加快轉型,向數碼世界輸出創意成果,長遠而言需要「做大做廣」,一方面增大電子書在本地的流通量,另方面是令更多優質的華文作品能通過此平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