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打喪叫 中一生求診戒網癮

◆港專聯同中大發布香港中小學生網絡遊戲成癮及精神健康狀況研究,指有12.6%受訪學生有網絡遊戲成癮傾向,更有人被轉介至精神科「戒癮」。
◆港專聯同中大發布香港中小學生網絡遊戲成癮及精神健康狀況研究,指有12.6%受訪學生有網絡遊戲成癮傾向,更有人被轉介至精神科「戒癮」。

◆調查發現31.8%受訪中小學生曾連續打機5小時或以上,最年幼者僅6歲至8歲。圖為青年在港鐵玩手遊。 資料圖片
◆調查發現31.8%受訪中小學生曾連續打機5小時或以上,最年幼者僅6歲至8歲。圖為青年在港鐵玩手遊。 資料圖片

  受訪中小學生逾三成狂打機 最長連打60小時

  疫下網課普及,催化網絡成癮的問題,隨着漫長暑假即將來臨,青少年沉迷打機、煲劇的情況勢必加劇。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早前聯同中文大學進行香港中小學生網絡遊戲成癮及精神健康狀況研究,發現31.8%受訪中小學生曾連續打機5小時或以上,最年幼者僅6歲至8歲,最多連續瘋狂打機60小時;另有42%受訪學生看視頻5小時或以上,最長睇片90小時。整體而言,12.6%受訪學生有網絡遊戲成癮傾向,男性佔三分二,女性佔三分一,中小學生比例相若。更有人被轉介至精神科「戒癮」,反映青少年網癮問題不容忽視。◆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為探討青少年疫後的上網習慣,港專聯同中文大學等,在去年6月至12月期間,藉協會的會員網絡發放問卷調查,訪問6間小學和4間中學,2,770名學生受訪,超過三成受訪學生有「狂打機」問題,逾四成受訪者則「狂睇片」。

  疫下網課普及 網癮「易放難收」

  港專應用科學系助理教授謝家和指出,疫下網課普及,強化學童用電腦習慣,更易沉迷打機,作息也不定時,「今次研究在去年6至12月進行,正正反映疫下生活造成的影響驚人。」他引述一個輔導個案,是一名18歲少年在校「零社交」,疫情更中斷僅有的打籃球習慣,結果每周末放任打機逾16小時,「他認為在互聯網中,隔着一個熒幕,除了沒有社交壓力,也減少了被批判的機會,久而久之,加劇對網絡的依賴。」

  他指出,現時不少父母在子女年幼時已使用「電子奶嘴」,使子女養成不良的上網習慣,「之前接觸一個10歲小朋友會關房門打機,媽媽想入房即遭擲物反抗。」他形容有關情況「易放難收」,原因是青少年建立習慣後會產生抗拒性,增加與家人就上網時間發生爭執的機會。

  謝家和表示,網絡遊戲中引人入勝的內容、社交互動獎勵系統特別容易讓人着迷,尤其對於察覺力和自制力弱的中小學生來說,實在難以抗拒,長時間沉溺於網絡遊戲可能導致學業、家庭和社交關係等各方面構成負面影響,甚至精神健康也受電子產品影響。謝家和曾處理一宗個案,受輔導者是一名中一學生,因為太沉迷網絡世界,被家長沒收手機後,情緒激動大喊大叫,最後要接受精神治療「戒癮」,「這位學生比較嚴重,他除了上課,剩餘時間都在打機。」

  近半學生有中度以上抑鬱症狀

  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楊雪指出,過往不少研究指出網絡遊戲成癮與精神健康問題有正向關係,在今次調查顯示,近五成學生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抑鬱症狀,逾六成學生承受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壓力或焦慮,反映整體學生的情緒狀態平均偏差,認為政府和持份者必須正視,以三個「及早」的方針「及早預防、及早辨識、及早介入」,建立校本精神健康安全網。

  她續稱,今次研究亦顯示整體受訪學生的睡眠質量欠佳,65.5%受訪學生睡眠品質較低,38%人睡少於7小時,較世界睡眠醫學協會建議的9小時為少,更有13.3%人曾用安眠藥物協助入睡。

  謝家和表示,全球現時無有效治療網癮方法,故推出「遊戲管理大師」個案轉介計劃,邀請青少年及家長調解。該計劃7月中開始招募10歲至16歲有沉迷打機學生提供免費輔導,為期3年,名額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