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錦囊】孤獨經濟催生巨大商機

  著名經濟學家 宋清輝

  1967年,馬爾克斯在他的長篇著作《百年孤獨》中寫道,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縱觀當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習慣了一個人吃飯、旅行、睡覺,把孤單簡直過成一個人的生命狂歡,並勇敢地加入到孤獨經濟的大潮中來。

  據統計,中國單身成年人早已經超過2億人。圍繞這一龐大群體,精明的商人已第一時間嗅到商機,甚至把孤獨變成一門生意。因此,市場上也出現許多商業形式,例如一人火鍋、迷你公寓及自主唱吧等。與孤獨經濟背景相對應的是,離婚率也在快速增加。這兩種社會現象,隨着經濟結構轉型發展,預計未來還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下去。

  一個人生活形成消費群體

  我認為,隨着網絡和技術手段的日益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即使身邊沒有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一個人也完全可以生活得很滋潤。但是,一旦有了家庭和孩子,雖然不會孤單,但是各種煩惱也會隨之而來。例如在深圳,即使你身為富商巨賈,有時候也會為孩子的教育或婚嫁而煩惱。

  孤獨經濟是怎麼產生的?我認為,這與中國日漸龐大的獨居人口有關,他們傾向通過消費手段來排解內心的孤獨,而當這類群體在社會演化中,形成一定的群體效應之時,就由此產生「孤獨經濟」。不難發現,因孤獨而消費這一市場需求是無比巨大的,因為接近80%的孤獨人士每月至少會花1,000元(人民幣,下同)來排解孤獨,有的甚至還會購買更昂貴的相關精神產品或服務。

  前幾年看過一則新聞,講的是克隆中國首隻克隆貓的公司年收入2,000萬元,一周接五六個訂單的報道。該克隆服務公司稱,克隆貓定價為每隻25萬元,克隆狗則為每隻38萬元;客戶的情感消費佔絕大部分,有人甚至不惜借錢或貸款來克隆自己的寵物。這或與人際交往的遊戲規則太過複雜有關,回到家面對不離不棄的寵物反而就簡單許多。寵物是陪伴和精神寄託,大約50%養寵物的人會把寵物視為自己的孩子,這恐怕是狗貓主人願意花錢克隆的原因之一。在他們眼中,狗貓的忠誠度比人大很多,並由此產生相互依賴性。

  據日本一份「與AI人工智能戀愛」調查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六成日本男性願意和AI談情說愛。他們認為,對着虛擬人物談戀愛消耗的精力遠小於跟人談戀愛,但收穫的精神滿足和治癒感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其實,這跟美國科幻影片《Her》中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統「薩曼莎」情景有些相似。在電影中,她可以向孤獨的男主角西奧多提供情感慰藉服務,讓雙方在虛擬環境的交流中產生真情實感。

  可觀察到,當前雖然孤獨經濟方興未艾,還衍生出許多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但是,未來中國孤獨經濟的發展前景或並不光明。一是觀察到大部分單身、獨居成年人事實上並非真正地喜歡這種狀態,只是暫時沒有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人生的另一半,屬於暫時性享受孤獨。二是孤獨經濟更多的是市場資本的炒作,雖然它看似順應市場需求,實則是營銷的噱頭,最終目的還是為使孤獨人群產生消費行為,所以這並非真正的孤獨經濟。真正的孤獨經濟應該朝着促進一個人生活越來越健康、豐富方向發展,通過孤獨經濟形式讓更多的單身、獨居的人們緩解暫時性的孤獨情緒。

  城市工作生活節奏不斷加快

  孤獨並非與生俱來,可能與沒有維繫、拓展人際關係的精力有關,也可能與城市工作及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有關。事實上,暫時地享受孤獨並非壞事,反而有益於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總體上有益於身心健康。雖然一些孤獨經濟的表現形式可以有效緩解孤獨,但要認識到真正要想擺脫這種情緒,依然需要自身的努力,而不是外界的刺激。

  社會關注孤獨經濟的發展情況,總體是有益的,但是未來應該朝着正確的方向去引導。例如,正視單身群體的現實需求和變化,給予理性的包容與接納。因為孤獨不一定是永久性的,將來他們中的許多人最終還會回歸家庭,尋找人生伴侶,孤獨只是暫時狀態。總而言之,我認為,享受孤獨是一種生活的至高境界,也是人生的一種修行,說不定還能夠通過孤獨思考獲得靈感,然後做出有益於社會的業績。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著有《強國提速》。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