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訊發放人登記制 未涵蓋WhatsApp

  詐騙案近年持續急升,騙徒大多透過網絡和電話短訊進行騙局,去年詐騙案就錄得45%的顯著升幅。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助理總監湛兆仁昨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騙徒大多冒充銀行行騙,故政府擬於今年底對銀行業試行短訊發放人登記制度,若有人使用未經登記電話號碼及以銀行名義發出短訊,即會全數攔截,若效果好會擴展至其他機構。惟有關安排只適用於手機短訊(SMS),並不包括騙徒更廣泛使用的WhatsApp等網絡通訊程式。

  湛兆仁表示,由於銀行業經電訊商發出短訊的數目較多,且多數涉及大額金錢交易,所以先在銀行業推出「短訊發放人登記制度」。他們會要求銀行預先將發出服務短訊的電話號碼登記為銀行名稱,經該局核實後才能發出短訊,而今後所有未經登記的冒認銀行短訊將被自動攔截,估計可於下月推出業務指引,今年底在銀行業全面試行,下一步會視乎成效,再考慮拓展至其他行業。「已經與警方及電訊商成立小組,積極攔截詐騙電話及網頁連結。」

  惟他坦言,有關安排並不適用於WhatsApp等網絡通訊程式,因為WhatsApp等不涉及電訊商平台,是手機應用程式而非電訊服務,無法經電訊商攔截,故監管較難,鼓勵市民收到經WhatsApp傳送的可疑短訊時向警方舉報。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他預計制度實施後,通訊局將可大規模攔截無登記的海外短訊,「但一些通訊程式,並非以電話號碼登記註冊,且騙徒亦可盜用他人的賬戶行騙,防不勝防。」騙徒手法多變,他認為「最重要是市民提高警覺和防騙意識」。

  「A4聯盟」立法會議員梁文廣指,來自海外的手機電話,都有「+852」或海外來電警示,但冒充本地機構電話的海外短訊卻令人難以區別:「如果海外短訊同樣有提示,有助市民提高警覺。」他建議政府和業界,除了攔截詐騙短訊外,應該加強識別可疑交易能力,降低騙案成功率。

  湛兆仁回應說,由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聯同警方及電訊商成立的小組過去推出了各種措施堵截騙案,包括攔截+852字頭的偽冒來電,以及攔截連接網絡詐騙相關連結,同時會暫停懷疑與詐騙連結相關的本地流動電話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