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外勞鞏固復甦 完善配套共創多贏

  盧偉國 博士  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主席

  香港經濟活動逐步復常,各行各業急需增聘人手。特區政府早前公布輸入勞工計劃,可望回應行業需要,鞏固本港復甦的勢頭,並增強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各界普遍歡迎。未來特區政府應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包括盡快通過不同渠道,向業界和市民加強解說,釋除對所謂「廉價勞工」的疑慮,同時密切監察計劃的落實情況,提醒有意來港工作人士,通過香港僱主及企業申請,切勿誤信求職包攬轉介等陷阱,也要避免外勞來港工作時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未來輸入勞工計劃也要不斷優化,適時向私營工程開放申請。特區政府也要盡快推出一站式網上平台,讓相關業界從業者包括外勞隨時了解最新的招聘信息、申請程序和常見問題解答等,真正做到利民便民,共創多贏。

  自疫後復常後,各行業人手短缺情況持續,社會有很多聲音要求特區政府盡快為不同行業和工種從其他地方輸入所需人手,以解決燃眉之急。特區政府早前決定推行輸入勞工計劃,為建造業及運輸業分別引入12,000名及8,000名外勞,最快下月中接受申請,約兩個月之內完成審批。

  工程大增 人手短缺須早解決

  由於出生率低、人口老化、退休潮湧現、港人移居外地等原因,香港的勞動力近年不斷下降,當中尤以年輕勞動人口下跌最嚴重。工程建造界也是人力短缺嚴重的行業之一。建造業議會今年2月發表報告,指出行業各級人才都嚴重短缺,其中專業人員缺少4,000人。早前特區政府宣布擴大「人才清單」,把涵蓋的專業由原有13項大增至51項,並應用於「優才計劃」、「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中。新增的行業領域包括「發展及建造」行業,對輸入專才的基本要求為持大學學位,另加3年相關經驗。

  至於前線的工友和技術人員,目前欠缺1萬多人,預計到2027年這個缺口會增加至4萬多。隨着本港「北部都會區」規劃、《鐵路發展策略2014》涉及的7個鐵路項目等進一步落實,基建人力的供求差異會愈來愈大。政府也表明,1.2萬名外勞輸入配額只佔建造業未來幾年人手短缺的大約四至六成,還有不少人手要靠本地招聘。所以,如果有工會擔心該計劃會影響本地工人就業,這擔心是不必要的。

  僱主須繳費 貢獻培訓本地新血

  同樣值得強調的是,輸入勞工計劃絕不是要找廉價勞工,也並非為了減低成本。特區政府要求,輸入外勞的工資,不能低於相應工種本地工人工資中位數,因此計劃不會拖低本地工人工資。僱主也要就每名外勞向僱員再培訓局每月繳付400元,作為僱員再培訓徵費,還要就外勞的住宿和勞工保險等事宜作妥善安排,所以整體輸入勞工的成本絕不低。僱主繳付的再培訓徵費將投放在僱員再培訓局,令本地學員的再培訓津貼由現時每月5,800元增加至8,000元。輸入勞工的同時,加強本地培訓,長遠能吸引更多生力軍入行,我相信這是一個好的平衡。

  特區政府公布計劃之後,建造業界十分支持,無論僱主或工友都會受益。工友覺得計劃能幫上忙,是因為各工程項目是一環扣一環,如果某一些工種缺人,會影響其他本來不缺人的工種開展工作。當局優先考慮工務工程,也是由於勞工短缺對香港整體社會影響很大,例如開發土地、交通基建、公營房屋、醫院工程、老人院舍等,這些工務工程都是事涉民生,建造業人手短缺絕不能坐視不理。如果因為勞工短缺,導致相關工程嚴重超支或延誤,社會將付出沉重代價,相信這絕非大家所樂見。輸入勞工計劃,可望回應行業發展的迫切需要,鞏固本港復甦的勢頭,增強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持續改善市民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