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雅藏珍】瓷器上的「歲寒三友」

◆清康熙五彩刁瓷「松‧竹‧梅」大蓋罐
◆清康熙五彩刁瓷「松‧竹‧梅」大蓋罐

◆明洪武青花松竹梅玉壺春瓶(梅)
◆明洪武青花松竹梅玉壺春瓶(梅)

◆明洪武青花松竹梅玉壺春瓶(竹)
◆明洪武青花松竹梅玉壺春瓶(竹)

◆明洪武青花松竹梅玉壺春瓶(松)
◆明洪武青花松竹梅玉壺春瓶(松)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蒼松在寒冬凜風中維持着挺拔的身姿,被視為節操的體現;「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常年不凋的竹子則被喻為君子品格高風亮節的象徵;「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冰天雪地的嚴寒之中,梅花不畏嚴寒的風骨則代表了清廉潔白。松竹梅三者都有代表着剛毅堅韌的高潔風格,因此被世人美稱為「歲寒三友」,除了寓意品格高尚,亦有生命力強韌的內涵。

  宋代,文人開始以「歲寒三友」為創作題材作畫,現台北故宮博物院中便藏有南宋畫家趙孟堅所繪的《歲寒三友圖》。而由蒼松、翠竹、寒梅三種植物紋飾組合而成的紋飾初見於瓷器之上,則約為元代中後期,愈來愈多高雅情趣的紋飾隨着青花瓷和釉裏紅瓷器數量的增加而出現,整體風格粗獷豪放、蒼勁有力,常以蕉葉紋修飾。

  進入明代,以松竹梅紋入瓷畫的紋飾類別成為了常見的紋飾,寄託着古代文人對松竹梅高尚情操的嚮往與崇拜。明代瓷器上的「歲寒三友」,有別於元代各自單獨成樣的松竹梅,開始在構圖上相互交叉。筆者所收藏的一件「明洪武青花松竹梅玉壺春瓶」,由於為明早期出品,尚有前朝遺風。其後紋飾的發展更為豐富,部分增加了亭台樓閣、庭院山水等,更添文雅之氣。

  松竹梅紋樣在清代依然盛行,明代萬曆青花器將松柏與梅竹分區布局的方式,亦影響了清朝官窯的「三友圖」構圖,整體色彩更為豐富,畫風亦更為寫實。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其中一件鎮院之寶,便是一支「清雍正琺琅彩松竹梅圖橄欖瓶」,彩料凝重、色澤亮麗。筆者所收藏的一尊「清康熙五彩刁瓷『松·竹·梅』大蓋罐」,更是採用了雕瓷的技法,突出了紋飾的立體感。◆作者: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席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