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補貼擬擴至其他電子支付

◆政府正考慮將「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擴展至適用於其他電子支付工具。圖為市民領取公交補貼。資料圖片
◆政府正考慮將「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擴展至適用於其他電子支付工具。圖為市民領取公交補貼。資料圖片

各主要交通工具支付方式佔比
各主要交通工具支付方式佔比

  運輸署積極與各營辦商商討 制定具體推行方案

  在現行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下,市民每月用八達通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首200元不能獲補貼,但200元打後的車費就可獲三分之一補貼,每月最多獲500元,但只適用於八達通。隨着愈來愈多交通工具已安裝不同的電子支付工具,該計劃只適用於八達通已不合時宜,特區政府表示,正考慮將該計劃擴展至適用於其他電子支付工具,市民使用其他支付工具乘車,都可以領取補貼。政府正積極與個別電子支付系統營辦商商討,以制定具體推行方案。◆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八達通是市民乘搭交通工具時最常用的電子支付工具。據運輸及物流局的資料顯示,以每年平均有13億人次使用的港鐵為例,去年就有逾九成乘客使用八達通,其次是現金。專營巴士的八達通使用率更高達96.6%,電車及渡輪亦分別佔87.7%及92.3%。但隨着支付工具普遍,近年其他電子支付方式佔比開始趨增。2021年,鐵路只有1%乘客使用其他電子支付方式,去年已增至1.4%。

  議員:僅三成人用八達通領消費券

  在昨日立法會會議上,有議員建議特區政府將「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適用於其他支付工具的車資補貼。「香港新方向」議員張欣宇說:「你看消費券的情況,其實八達通佔30%多,其他支付工具佔約60%,但公共交通津貼方面,只可以通過某種支付工具領取津貼,道理上不太說得通。」

  科技創新界議員邱達根指出,佔有率低會令其他電子支付平台有成本效益的考慮,「數目(佔有率)不太多,用行政費參與這計劃是否值得?我們要令更多人收取(電子支付),當你現在外出時認為,總有地方只收現金,一直都改變不了用戶習慣。」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在書面答覆張欣宇質詢時表示,目前不同的電子支付平台日趨普及,市民亦可以透過不同的電子支付方式繳付公共交通費用。為此,運輸署已與不同電子支付系統的營運商會面,了解各電子支付系統就繳付交通費用方面的使用率,以及他們推展有關系統至各公共交通模式的時間表,以制訂具體的推行方案,並就在計劃下納入新的電子支付系統進行籌備工作。

  納計劃支付平台 須符合特定要求

  他表示,在物色適合納入計劃的電子支付系統時,政府須考慮有關的電子支付平台是否已普遍獲各個公共交通營辦商採用作收取公共交通費用。同時,由於計劃需要每日處理大量交易資料,和涉及定期發放總金額巨大的補貼,納入計劃的電子支付平台須符合特定的運作要求,包括有關上傳和核對收費系統的交易紀錄、計算和發放補貼,以及監察機制等各方面的要求,以確保計劃運作暢順,並在盡可能方便市民領取補貼的情況下避免濫用。

  另外,政府為減輕市民的交通費負擔,於早前將該計劃的交通費門檻由400元降至200元,市民實際交通費超過200元就合資格領取津貼,最多獲500元。有關安排有效期至今年10月底,有議員建議政府將此安排恒常化。

  林世雄指出,由於計劃的受惠人數眾多,每年經常開支超過30億元,而有關數字尚未包括臨時特別措施的開支。政府在考慮計劃的長遠安排時,需要在審慎理財的大前提下,謹慎平衡各項考慮因素,確保公帑運用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