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接法幣與虛產 學者看好數碼港元作「骨幹」



◆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游楊
◆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游楊

  金管局上月中啟動數碼港元先導計劃,16間來自金融、支付和科技界的入選公司年內將進行首輪試驗,深入研究數碼港元在六個範疇的潛在用例,包括全面支付、可編程支付、離線支付、代幣化存款、第三代互聯網(Web3)交易結算和代幣化資產結算。雖然本港仍未決定是否會推出數碼港元,不過有學者認為,數碼港元可作為銜接法定貨幣與虛擬資產之間的「骨幹」和 「支柱」,為推動更多創新提供所需信心。◆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

  港大經管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游楊早前接受訪問時表示,政府去年10月發表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而政府和監管機構正研究推出下列試驗計劃,以測試虛擬資產帶來的技術效益,並嘗試把有關技術進一步應用於金融市場,這些試驗計劃包括為2022年香港金融科技周發行非同質化代幣(NFT)、綠色債券代幣化及數碼港元。他認為在政府的一系列鋪排下,數碼港元可作為銜接法定貨幣與虛擬資產之間的「骨幹」和 「支柱」。

  意義大於八達通Alipay

  游楊認為「數碼港元的意義不單純在於類似八達通、或者Alipay HK這樣的一個支付」,並料分為批發及零售的用途。

  在發展數碼港元時,亦需核心關注「在何種程度上打通法定貨幣與虛擬資產」,他指,市面上現時有很多虛擬資產,包括市民比較熟悉的比特幣等,而各種虛擬資產建基於區塊鏈的虛擬資產之間的連接,因此重點應關注是法定貨幣和虛擬資產之間能否實現兌換,以及多大程度上擁抱去中心化交易。

  被問到內地數字人民幣與數碼港元的分野,游楊認為內地的數字人民幣應用,目前偏向零售上使用,並獨立於支付寶及微信等支付平台,為消費者提供多一個支付選擇。至於數碼港元的零售用途方面,他相信在數碼港元先導計劃中,有關對支付的研究,數碼港元與現有八達通及支付寶等平台料不會存在競爭關係,反而是和這些商業機構一起合作。

  籲政府要思考監管路徑

  游楊亦認為數字港元和監管是一個「孿生」的問題,未來本港應該思考有關監管路徑,例如是採用全新監管框架、並按照風險與潛在損害制定規則,抑或是套用已有規則,如把一些加密貨幣定性為證券,並且使用證券法去發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