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沉管對接形式 施工快速安全精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方俊明、張聰)深中通道海隧被譽為「海底長城」或「鋼鐵長城」。作為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關鍵控制性工程,「最終接頭」順利完成對接,其推出段像一個「巨型的抽屜內盒」,實現推出過程平面精度在2.5毫米以內。

  據了解,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採用的整體預製水下管內「推出式」最終接頭,是世界首創的全新結構裝置,將最終接頭與最後一節沉管(E23)一同製造,推出段放置在管節對接端的擴大端內,與最後一節沉管一併浮運沉放,待最後管節標準段與已安裝管節完成對接並確認姿態合適後,推出段就像一個巨型的抽屜內盒(長5.1*寬46*高9.75米,重1,600噸),利用千斤頂將推出段(抽屜)從一側推出,與E24管節的端鋼殼完成對接。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總工程師宋神友表示:「這種接頭具有安全性好、施工快速、不需要大型裝備、經濟性好等優點。創新採用這種新接頭形式的出發點和目的,是我們希望在外海沉管隧道建造中,形成更加安全、更加高效、更加精準的對接,同時在世界沉管隧道施工領域中實現新的突破,擴大我國在該領域的領先優勢。」

  這個世界首創的集成裝置,由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其製造難度非同一般。設計負責人徐國平表示:「在最終接頭的狹小空間內,一共集成了11套專用設備和系統,基本都是定製的,比如行程達到近3米的液壓千斤頂。」

  據廣東交通集團提供數據顯示,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長約6.8公里,總用鋼量約32萬噸,是國家體育場「鳥巢」用鋼量的3倍。其中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長約5公里,分為32個管節(26個標準管節、6個非標管節)和1個最終接頭,標準管節長165米、寬46米、高10.6米,立起來就是一幢55層的大樓。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項目部生產副經理羅兵透露,深中通道鋼殼沉管管節共澆築了近90萬立方米、自主研製的「自密實混凝土」,檢測表明,混凝土填充密實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