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流行文化黃金時代的見證者」系列】辦懷舊音樂會延續流行歌曲生命 張國林為甘草唱將製造平台是一種傳承









流行文化一直是香港的軟實力,特別是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無論是電影電視作品、流行歌曲、廣播電台都發展蓬勃,冠絕東南亞,堪稱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可惜政府沒有重視和好好利用,直到今年才意識到流行文化是個寶藏,設首屆「香港流行文化節」,帶領觀眾重溫香港流行文化黃金時代的經典作品,見證香港的發展和精神,透過文化節呈現生生不息的文化流轉、傳承、突破和發展,實在是遲做比不做好。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香港流行文化黃金時代的見證者們,他們親身經歷了當年香港歌、影、視及演唱會的全盛及低潮時期,感受到行業中的機遇和挑戰,分享香港流行文化過往的故事,展望未來的發展和希望。
流行金曲是香港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每個年代的流行金曲毋庸置疑都是當時的潮流文化象徵,當香港粵語經典歌曲的前奏響起,無論來自哪裏、說着何種方言的人都能哼唱上兩句。在香港流行文化黃金年代到來前,已經有一批在夜總會、餐廳、酒廊、廟街街頭演唱的歌手作基礎,他們的流行歌曲令當時的娛樂資源更為豐富。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着原創廣東歌愈來愈多,很多歌手都選擇舉辦個人演唱會,由香港大會堂、浸會大學的大專會堂開始,到伊利沙伯體育館、香港文化中心、紅磡體育館,演唱會愈開愈多,愈來愈大型,反映歌手專業性、表演格調愈來愈提升,至今看演唱會成為港人最重要的娛樂項目之一,演唱會的興旺也是香港流行音樂興盛的反映。◆ 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焯羚
粵語歌不但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產物,更是追憶逝去年華的背景音樂,濃縮了一片城市縮影。早期的粵語歌曲較為通俗,被視為基層的歌曲,歐美英文歌及日本歌才能稱得上流行音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經有一批歌手活躍夜店、夜市、街頭巷尾演唱,例如以演唱粵曲小調而聞名的鄭錦昌、「廟街歌王」尹光,加上台灣的國語歌傳到香港,國、粵語歌大混合歌星潘迪華、姚蘇蓉、楊小萍、青山、鄧麗君、鮑立、劉家昌、尤雅等。當邁入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香港樂壇新一代作曲、作詞人和歌手開始創作出原創廣東歌,一線歌手也開始在愈來愈大型的會堂開演唱會,觀眾也不會從純粹欣賞唱歌到要求勁歌熱舞表演而入場。而隨着歲月催人,時代變化,曾經在一線的歌手可能要退居二線,他們只是不要大壓力,他們唱歌的能力沒減。他們的歌迷同樣成為銀髮族了,但他們的喜好沒有變,需要聽歌睇演唱會,造就了懷舊音樂會仍然有市場。
事實上如今香港的演唱會有多個層次,懷舊歌手擔綱、實力派流行曲歌手、人氣偶像歌手各有自己的擁躉,亦因此令到香港演唱會生生不息,而歌手在演唱會中會將不同年代的金曲串聯演唱,令年輕人有機會認識不同年代的歌曲,故演唱會製作公司、製作人在繁榮香港樂壇中發揮重要作用。天星娛樂的陳淑芬被譽為「大型演唱會之母」,耀榮娛樂老闆張耀榮被封為「演唱會之父」,香港歌星沒有試過由耀榮娛樂幫忙舉行演唱會的紅極有限。另一個張生就是環星娛樂的老闆張國林,就是「懷舊音樂會之父」,一班從一線退下來的唱將歌手全靠有這位演唱會製作人的堅持,才得以繼續發光發亮!滿足他們同年代的樂迷,造福銀髮族,實在是大功德。
「金曲演唱會」應市場而生
有「金曲演唱會」就想到「環星娛樂」,「環星」是一家老字號的娛樂公司,專注香港音樂市場多年,老闆張國林便一路為香港金曲搖旗,從未停歇,以視聽之娛風靡兩岸三地及全球華語地區,環星傳承雋永經典,擁躉有口皆碑。說起來,張國林在香港的娛樂界摸爬滾打已經幾十年,1992年,他在香港成立環星音樂國際集團,從此成為香港其中一間著名唱片及娛樂機構,以「非凡音樂·精彩娛樂·創意無限」為宗旨,不遺餘力推廣音樂。
儘管目前「金曲演唱會」已經成為一種香港獨有的娛樂、懷舊模式,但這種形態並不是天然的,「都要去看市場。我開了『環星』金曲演唱會20年左右,20年前真的沒有人去發展這種類型的演唱會。那時候講究流行市場,但是有一幫人,在機緣巧合下,簽了一些歌手,很有實力,可是唱片不賣得。那我們不想流失這種天賦,就想做演唱會,2002年開始,很多『金曲歌手』就開始了這條路。除了開演唱會,也會做成DVD,慢慢發展起來。」張國林說道。
實力派歌手的聲音力量
張國林於2002年成立「環星娛樂」,專責管理藝人娛樂事務、演唱會製作統籌,安排歌手於香港及海外巡迴演出、並為商業機構提供廣告代言等服務。多年來「環星」製作的金曲演唱會數之不盡,現時,幾乎所有香港金曲演唱會都由「環星」主辦製作,故成為香港懷舊金曲騷之龍頭,堪稱香港樂壇「懷舊金曲班霸」,其唱片的金漆品牌WSM在本地及海外均廣為人知。有些實力派歌手在此之前,沒有受眾群,需要在張國林的發掘下讓觀眾知道聲音的力量。「比如張偉文在2003年簽約,開始出唱片,之前就沒機會讓別人聽到他的聲音,包括《離別的叮嚀》,在當時是很紅的歌曲。」張國林說。
對於歌手的選擇,他解釋道:「第一有一定的知名度,第二就是很能唱,他們未必要有自己的『首本名曲』的,很多歌手都是採用翻唱的模式,也都可以賣得很好。一類是本身很高的知名度,已經可以在紅館開演唱會,甚至可以回到內地去發展、演出,那他們就不會在香港開相對小型的演唱會,另外一類就是有知名度,但是沒票房,所以『第二梯隊』就很難形成,除非有很大型的宣傳。」
「環星」歷年在經典金曲的領域大放異彩,2010年更增設全新音樂品牌「musicNEXT」,致力栽培具潛質的年輕歌手,參與多方面的演藝工作,培育樂壇新力量,拓闊經典金曲以外的視聽空間,令音樂領域更趨多元化。「環星」藝人遠赴外地獻唱,演出地點遍及全球各地,「香港人移民之後,思鄉情切,當演唱會在當地開的時候,就會引起很多港人的擁躉。」張國林說,甚至在演唱會之後錄製的DVD,也是一解思鄉之苦的良藥。
傳統金曲旋律不可丟棄
疫情之後,香港演唱會層出迭見,搞金曲演唱會的亦不甘落後,緊鑼密鼓地籌備了大量歌手的演出。
「例如許冠傑那樣的演唱會,對於我們這年代的人來說,就是萬人演唱會。」張國林說,根本沒人介意其他聽眾在旁邊唱,因為那就是一個時代記憶,代表的是他們的青春。「香港現在流行速食文化,反而對於這種演唱會陌生了一些。」他認為,模式可以改變,也能有新的創意、發展新的歌手,組成新的「梯隊」,但是,有些傳統的東西不應該丟棄,包括「金曲」的旋律,對於舊一輩歌手的尊重等。
近十年,「環星娛樂」的隊伍逐漸壯大,在疫情之前,已經逐年發展更多歌手,每一年的演唱會數量都在遞增,更在觀眾的呼聲下加場等。可惜一場疫情使場地受限,「疫情目前恢復之後都變得比較難做,」張國林說,「因為現在國際上的歌手、演出團隊越來越多來到香港,除了觀眾之外,也讓場地的數目變得難以支撐。」不過,2023年,張國林依然在不停地努力,讓金曲歌手們逐漸回到觀眾的目光中,讓黃金時代的聲音繼續唱響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