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音樂廳 演奏家范欣 水墨結合古典音樂


若音樂可以走出演奏廳,闖進劇場、設計、機械工程、科技、烘焙領域等等之中,親身示範音樂創作不只關乎音樂,那麼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的觸手,是否也可以主動觸達音樂的內裏,將一切跨越媒介聯結起來呢?曾在香港管弦樂團擔任中提琴手20年的范欣,從2011年開始退出樂團,進入水墨世界。近日她帶來新展《恒·變·律動》,展覽包括了她的最新系列《霧》與《固定的旋律》。《霧》的創作靈感來自海之霧的微妙變化,她運用重複精密的摺疊圖案表達水和霧氣之律動,粉紅色和柔和的色調充滿了大自然的活力和美麗;而黑白系列《固定的旋律》,則猶如「紙上音樂廳」一般,演奏出「一幅繪畫」。
摺疊形成畫的「變奏」
《固定的旋律》創作靈感來自荷蘭作曲家西蒙·滕霍爾特 (Simeon ten Holt 1923-2012) 的《頑固之歌》(Canto Ostinato)。「作曲家用同一固定主題不斷變奏,我初次聽到時感到驚為天人,他的變奏非常微妙,而且一般的變奏曲變奏至多六七個便結束,它卻一直持續兩個多小時。」范欣說,重複與變化是她一直想探討的話題,她一直使用摺疊宣紙的創作方法,與《頑固之歌》的變奏不謀而合:「在水中沾濕的時間不同,所呈現的圖案也很不一樣,這種可控與不可控之間,就形成了畫的『變奏』。」她感受着樂曲是如何從簡單的旋律開始,由平衡、對稱的變奏慢慢將平衡打亂,一路變化下去,最終收尾在一段很美的旋律,像終於抵達目的地。
「音樂的變化是抽象的,我的繪畫與樂曲之間,也只是一種意會的關聯。」范欣講起自己在管弦樂團工作時,腦子裏常有許多旋律在回響,有時是各種顏色,她從小學琴,卻也一直喜愛繪畫,於是在開始水墨創作時,選擇了將腦海中曾經的想像表達出來。她慢慢地發現水墨的虛實濃淡與樂曲輕重緩急的相似:「兩者之間有很多相同的元素,如果提升到藝術層面,其實是同一個東西。」於是,她希望把這種關聯帶到觀眾的體驗之中。
音樂不應高高在上
在畫展開幕式上,范欣邀來梅根·斯特林長笛獨奏德布西 (Debussy)的《蘆笛》,更會於6月3日在藝倡畫廊香港仔空間內舉辦一場菲利普·格拉斯弦樂四重奏的小型音樂演奏會。她談及自己無意打破繪畫與音樂之間的界限,只是想豐富觀眾平常的觀展方式,或是音樂會的呈現方式:「我的畫作是表達音樂,音樂中的東西是取之不盡的,因為我的畫作是從音樂中來,希望大家也會從音樂演出中取得靈感與想像力來欣賞畫作。」在每一幅畫作旁,她也準備了一個可以導向音樂的QR Code,作為給觀眾的一個提示和引導。
當視覺體驗同時包括了聽覺體驗,觀眾在看畫的時候會有重新的認識,有許多觀眾說從來沒聽過這些樂曲,但看過畫展之後就會去了解更多。范欣說:「我絕對贊成演奏不要局限在音樂廳內,而是應該更加接近大眾,音樂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東西,應該是所有人都會欣賞的東西,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在任何地方聽到音樂。」
展覽:《恒·變·律動》
時間:即日起至6月30日
地點:藝倡畫廊香港仔空間
(星期三至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 免費小型音樂將於6月3日4:30-4:45pm在香港仔空間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