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惑:良藥苦口 忠言逆耳

  明刻本《菜根譚·前集》第5條、清刻本《菜根譚·概論》曰:

  耳中常聞逆耳①之言,心中常有拂心②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③。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④中矣。

  上文說明,君子要提高道德修養,應該要把不順耳的逆言視為苦口良藥,時刻反省自身,不能只聽信稱讚自己的甜言蜜語。這一道理,大概可以「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八字總結。考其典故,源遠流長,屢見於不同古籍。

  據《說苑·正諫》、《孔子家語·六本》所載,孔子曾言:「良藥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於行。」事實上,孔子一生,周遊列國,致力弘揚儒家聖王思想,其言論卻被視為迂遠空談之論,始終不獲諸國君王所用,這亦可視為「良藥苦口」的一個寫照。

  此外,《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提到︰「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止)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謂有用的湯藥,喝起來雖然很苦,但是智者也會喝下,因為知道苦藥可以治好自己的病;忠直的話語,聽起來雖然刺耳,但是明君也會聽從,因為知道忠言可以助己成就大業。後人遂用「忠言逆耳」為成語,表示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使人難堪,不易被人接受。

  戰國末期,韓國飽受強鄰秦國威脅,內憂外患,人心渙散。韓非為韓國宗室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於是,他把滿腹抱負,寫成《韓非子》一書,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冀能挽救國勢,惜始終不為所用。後來,《韓非子》一書傳到秦國,秦王政讀到書中《孤憤》、《五蠹》諸篇,驚為天人,遂以戰爭要挾韓王,迫令韓非出使秦國。

  韓非來到秦國後,秦王政發現他原來有口吃的毛病,說話結結巴巴。秦王大失所望,便將之投閒置散。李斯當年與韓非一同師從荀子,深知這位老同學的才華與智慧極高,深怕自己會因韓非得到重用而失勢,便與姚賈一起進讒言誣陷,讓秦王將韓非下獄。然後,李斯又在獄中私下用毒,韓非就此被害死獄中。不久後,秦王派人到獄中赦免韓非,但為時已晚,悔不當初。

  不過,韓非的法家思想與理論,仍深深影響秦王政,秦國亦以此制訂對付六國的戰略,終於在公元前230年消滅韓國,及至前221年消滅齊國,完成統一天下的霸業。可惜,秦王政死後,李斯與趙高密謀奪權,偽造詔令,改擁立嬴政幼子胡亥繼位,從此把持朝政,控制群臣,一步步走向滅亡之道。

  如果當初秦王政重用韓非,不聽李斯之言,秦國的歷史會否改變?這一點,無人知曉答案。但對秦國而言,李斯的讒言無疑就如毒藥,而秦王政因韓非口吃而覺拂耳,以言廢人,大概亦可作為上述《菜根譚》語錄的一個補注。

  譯文

  耳中經常聽到不順耳的忠言,心中經常有不順心的事情,才是提高道德修養、陶冶品行的砥石。如果聽到的話句句悅耳,遇到的事件件稱心,那就等於把一生葬送在毒藥之中了。

  註釋

  ① 逆耳:不順耳。逆,借作「屰」,古文字象倒轉之人形,表示逆反、不順從的人。《說文》:「屰,不順也。」

  ② 拂心:不稱心。《說文》:「拂,過擊也。从手弗聲。」徐鍇曰:「擊而過之也。」拂,本義是拂拭、拍打。後借作「咈」字,指違反。《說文》:「咈,違也。」《康熙字典》:「拂,音佛。與咈通。違也,戾也。」

  ③ 砥石:磨刀石。古稱粗石為礪,細石為砥,皆引申而有磨練義。《尚書·禹貢》:「礪砥砮丹。」 孔安國傳曰:「砥細於礪,皆磨石也。」

  ④ 鴆毒:毒藥。鴆,粵音「朕」,傳說中的一種毒鳥,喜食蛇蝮,其羽毛有劇毒,若泡酒飲用,可置人於死。成語「飲鴆止渴」,即作此解。《說文》:「鴆,毒鳥也。」《玉篇》:「毒鳥食蛇,其羽畫酒,飲之即死。」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