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手指的用處\胡一峰

  手指之用,大矣哉。首要即為抓握取物。吃東西離不開手指,直截了當如手抓飯,含蓄地使用筷匙刀叉也不過是手指的延伸版。在我老家,招呼客人直接上手吃東西時說「嗨,拿出你的『兩雙半』啊」,五根手指不正是「兩雙半筷子」嗎?

  手指可以傳情。翹起大拇指表達讚許。伸手輕握是最普遍的社交禮節。「十指緊扣」,則為伉儷情深。孩子稚嫩的手指緊扣自己手指那一刻,父母的責任感迎來了爆棚。手指所藏之情不僅是友愛溫良。中指豎起,代表憤怒,小指彎翹,意味着蔑視,食指下戳,流露出鄙棄。手指的用處還有遊戲。隨便找根細繩,纏在指上就可以玩「挑花繃」,兩個人的想像力在二十根手指間翻飛碰撞,變出無數抽象而有趣的圖案。如果連繩子也沒有呢?無妨,找一面牆,迎着光,手影同樣趣味無窮。對於聾啞人而言,手指更代替了嘴成為「說話」的器官。

  這還只是就我等凡夫俗子而言,神魔上仙手指的威力更是無窮。孫猴子再厲害也逃不出如來佛祖的五指山。開天闢地的盤古身死後,「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想來手指也化作了山脈峰巒吧。

  網絡賦能之下的手指有了新用處。早幾年流行過「手指戲」,在指頭上畫各色臉譜,煞有其事,粉墨登場。手指戲雖不是非網不可,但有了小小屏幕的框定,這戲看得更真,傳播更廣,激發出了更多創作的欲望。

  這幾年新流行的是「手勢舞」。有數據統計,此「舞」是二○一八年抖音全平台最受歡迎的舞蹈種類,話題點擊量達到數百億次。有人專門作了研究,將其藝術特徵概括為「手臉編舞」。在傳統的舞蹈中,面部並非呈現重點。當舞蹈在屏幕呈現,特別是網絡時代下的手機豎向屏幕,面部的用處凸顯出來,手和臉的合作顯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也就是說,在今天,當手指靠近臉龐,不一定是撓癢或進食,極有可能是一次藝術的共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