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憑闌處:百感交集

  童 心

  今年DSE的中文試卷,作文題目的第一個,便是《一次令我百感交集的聚餐》。不知道有多少學生選了這道題目,但這個題目本身,卻結結實實地令我這個做老師的百感交集。這是一個看起來很容易,但又很難寫好的題目。關鍵當然不在於審題能力、構思技巧、成文速度,而是在於它貨真價實地考到了教育的本質:能不能教會學生,做一個有感情的真實的人。

  我認識小霖時,他讀中四。我發現,這個男孩子的記憶力非常好,我在中文課堂上講解的文章,不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只要我說「這些段落很精彩,熟讀的基礎上背下來,一定很有好處」,他就一定會背誦下來。中四上學期結束時,我推薦了一篇文章,七八百字,我建議學生們可以利用寒假的時間背一背,到了春節後開學,30多人的班級,只有小霖一字不落地背出來。但課堂上的他,除了這個特點,讓我幾乎再無其它印象。我想了半天,才明白,這孩子不太喜歡互動和交流,老師和他之間,是典型的「任務式」的接觸。

  我當然知道每個孩子在成長期間都會有不同的性格。但這麼聰敏的學生,如果不能多一點主動的熱情在情感交流上,那麼他的人生或許會錯過很多原本可以豐富的機會。於是,前些天去北京開展傳統文學研學活動,我特意把他加入了名單裏——本來,他的班主任在選學生的時候沒有選他的,給出的理由是:「他報名了。但這孩子有些冷漠,怕是會寒了這個活動的『初心』。」我有些不甘,便私下問小霖,想不想參加?他說了一個字「想」。我就專門申請多一個名額給了他。

  在北京的日子裏,看故宮、遊天壇,風土人情、古代建築,小霖和其他學生差不多,很開心。有記者採訪,我還專門讓小霖和記者也聊了聊。

  上個星期,記者採訪後寫的文章發表了,裏面寫到了小霖和其他幾個同學作為採訪對象談到的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我把文章發給了全體參加活動的同學。大家都在群組裏面表達了開心,有的還把新聞鏈接興奮地發在了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唯獨小霖,發來的是一個「發呆」的表情,接下來是這樣幾個字:「怎麼還有我……」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有些啞然。或許這也是新世代年輕人的一個特點吧:他們一出生,就已經是電子產品盛行;不需要與人有過多的交道,也一樣可以活得很好,他們有虛擬的世界;他們可以最大程度地忽略人情世故甚至基本的禮儀禮貌……可是,作為人類,我們難道不應該教育我們的後代,做一個有感情、對世事有洞察、對人情知冷暖的人嗎?再看今年DSE的中文試卷,我不禁又一次「百感交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