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公院護士荒之二:護士人力遭錯配 病房管理要減負


專家籲善用資源 減少文書「打雜」 聚焦專業護理
香港護士人手真的緊絀嗎?根據護士管理局最新統計數據,目前平均每千名港人能分配到8.8名護士,勝過英國,何以仍喊人手不足?香港護士管理局前主席汪國成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不能單憑護士人數評定人手荒,護士工作的性質更值得檢視。他解釋,香港公院的病房管理錯配珍貴的護士人力資源,護士經常處理一些文書工作、低技術的個人護理,「內地護士與人口比例較香港低,但他們鼓勵家屬照料病人,護士就做專業的護理工作。」他建議提升醫院病房的管理效率,多管齊下解決「護士荒」。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根據護士管理局最新統計數據,香港註冊及登記護士人數每年遞升,去年共有6.6萬名註冊及登記護士,即平均每千名港人獲分配8.8名護士。這數目雖然低於美國(11.3名),但高於英國(7.9名),更高於內地的3.3名。
人均護士數較高 卻較內地辛勞
曾任香港護士管理局主席、現任能仁專上學院署理校長的汪國成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護士人手概況不能光看數據,還要考究香港護士工作的性質。
他以內地為例,雖然當地人口與護士人數比例較香港低,但護士荒並不嚴重,關鍵是當地的醫療體制更重視基層醫療,「內地社區有許多小型私家診所及中醫藥館,居民有病都去這些地方求醫,分流咗好多病人,所以市民好少跑去醫院求醫,護士需求自然減少。」
除了善用基層醫療,內地會將護士這人力資源投放在更有需要的崗位上,「香港病房裏,護士有許多繁瑣的個人護理工作要做,但內地好鼓勵家屬照料病人,由家屬餵食、遞水等非專業工作,護士就處理專業工序,這樣善用人力資源,也減低咗對護士需求和護士工作量。」
汪國成表示,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政府已察覺護士問題,委任專家進行詳細研究,得出總論是在善用人力資源的前提下,香港護士人數是足夠的,「當時大家已經察覺香港護士做好多非護士專業的工作,以及做許多文書處理工作,所以之後我們聘請許多病房文員、病房助理,騰出護士做高質的護理工作,包括增設專責護士,一條龍式跟進6名至8名需要深度照料的病人。」
老兵願回巢 程序等半年
護士短缺問題早已困惑香港很多年,護士工會普遍認為特區政府應從改善薪酬待遇及工作環境入手,設法挽留本地護士,減少流失。為快速填補人手,醫管局近年也向退休護士招手,邀請他們「回巢」,但有前線醫護人員反映,局方請人的手續繁複,即使有舊人願意「回巢」,隨時一等半年。
在公院精神科任職資深護士的陳姑娘透露,她工作的病房早前原有一名已屆退休年齡的護士有意重新受聘,遞交文件後等足半年仍然音訊全無,一度以為申請落空。該同事心急如焚,再三幫忙打聽,才知申請仍在審批中,「連舊同事回巢都要等半年,真的不知醫管局在搞什麼?」她認為醫管局一方面高喊醫護不足,但在填補人手時大嘆慢板,令同事感到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