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幼教事】析劉備三顧草廬 五方面顯情商高

  成語「三顧草(茅)廬」的主角劉備,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劉備親自拜訪諸葛亮,三次才得見(《三國志》︰「凡三往,乃見」)。劉備說:「現在漢室衰敗,奸臣掌權,使當今聖上蒙受苦難。我不自量德行與能力,想要在這天下伸張大義,可是我的智術淺薄,到今天還一無所成。然而我的志向還沒消退,先生可以出謀劃策嗎?」諸葛亮遂向劉備分析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

  上文劉備三顧草廬的行為,可見他情緒智慧商數極高(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縮寫為EI或EQ)。什麼是情緒智慧商數(簡稱情商)?情商就是一種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的指數,由美國心理學家彼德·薩洛維(Peter Salovey)於1991年創立,屬於發展心理學範疇。情商是一種認識、了解、控制情緒的能力。

  另一位美國著名作家兼心理學家丹尼爾·高爾曼(Daniel Goleman)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主要研究行為與腦科學的領域。他提出 EQ具有五個向度,我們以這五個向度看一看劉備的情商。

  1. 自我察覺:精準的情緒自我察覺。(emotion self-awareness)

  劉備知道人才為貴,不惜放下將軍高高在上的身份,千里驅車至遠郊。

  2. 自我規範:積極、適當地控制,不會「情緒失控」。

  到草廬求才,路途遙遠崎嶇,劉備並沒有因此大發雷霆。

  3. 自我激勵:調動(轉移)情緒,達成自我激勵、自我驅動,完成目標。一而再,再而三的到訪,可想劉備的失望、焦躁,甚至憤怒,但是,他能做到自我激勵,調動(轉移)情緒,使自己堅持之。

  4. 同理心:共情能力強,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慾望,識別他人的情緒。是絕佳的聆聽者,當別人傾訴時,能巧妙地回應,表達理解、尊重對方。

  劉備感受到諸葛亮的需求和想望,知道這是個誠意的考驗。

  5. 現實檢驗能力:精準和客觀地檢驗現實環境中的資源、有利與不利的事物。

  劉備曾說:「我不自量德行與能力,想要在這天下伸張大義,可是我的智術淺薄,到今天還一無所成。然而我的志向還沒消退,先生可以出謀劃策嗎?」他精準和客觀地檢驗現實環境中的資源、有利與不利的事物,為解決當下時局的問題,虛心向諸葛亮請教,不會因個人面子而情緒失控。

  他面對現實,又能保持樂觀積極態度接受變化,綜合各種資源,靈活應對多變的環境和壓力,成功地解決問題而不失控,由此可見劉備情商之高。

  有說劉備喜怒不形於色,謙虛恭敬待人,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視以寬仁厚德待人,因此爭取到人心。

  ◆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