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人手提升服務 勿讓病人「等到死」

  一名有長期病症的58歲女子日前到急症室求醫,需輪候12小時才能獲安排見醫生,詎料被發現於殘廁內不省人事,最終不治身亡,是3年內第四宗類似悲劇。病人「等到死」一再發生,反映本港公營醫療服務嚴重不足,有迫切需要多管齊下增加人手、提升服務能力,包括循「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引進更多內地醫護,放寬海外醫護來港執業限制,以及加快落實《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運用市場能力分流病人,減輕公立醫院急症室壓力,切實保障市民生命健康。

  香港公院急症室服務長期供不應求,尤其是呼吸道疾病高峰期,市民往往要輪候長時間才能見醫生。近日,多家醫院的急症室一度要輪候超過8小時,再出現病人在輪候期間病情急轉直下而不幸離世,情況極之不理想,更值得高度重視。

  急症室服務供不應求、輪候時間長,主要原因之一是醫護人手長期不足。要解決這問題,除了加快培育本地人才外,還必須廣納人才。醫管局的「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近日有83名內地醫護抵港交流,可在一定程度上紓緩公院醫護人手的不足。醫管局透露最快年底會再有100名內地醫護來港,期待計劃能夠不斷擴大,進一步彌補本港醫護的人手短缺,保持醫療服務穩定。

  本港近年也加大了輸入海外醫護的力度。例如前年本港修例,准許認可院校畢業的港人醫科畢業生可免試來港執業,為本港引入外地培養醫生邁出一小步。但醫管局去年下半年透露,僅接獲30至40名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查詢和申請,其中只有5人初步符合資格,難以填補本地醫護的空缺。根據醫衞局上月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會仿效引入海外醫生的方法引入海外護士,只要在指定機構做滿一定年期即可免試執業。政府要加大相關計劃在海外的宣傳力度,不時檢討計劃實施的成效,吸引高質素的外地醫護人才來港服務。

  善用私營醫療市場的資源,是減輕公立醫院急症室壓力的另一出路。政府去年底公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要廣泛運用市場能力,以「共同承擔」原則推行由政府資助的基層醫療健康計劃,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的概念。《藍圖》的重點措施之一是在今年第二、三季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資助市民在私家醫生診斷常見的慢性病,減低慢性病患者對公營醫療的需求。期待政府能與醫療業界盡快制定詳細的計劃和落實時間表,以公私醫療合力分流醫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