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追蹤/電騙猖獗 警方與電訊商加辣堵截

小心電騙案!警方去年全年錄得2831宗電話騙案,較前年增近一倍半,苦主損失金額合共高達10.8億元,其中「猜猜我是誰」電騙案佔54%,當中八成受害人年齡為60歲以上。今年首季便有長者因電騙案損失120萬元畢生積蓄。
為及時堵截電騙案,警方聯同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本地電訊商定期開會制定策略,包括終止涉騙案的電話服務、為境外來電加設提防詐騙提示,並與銀行業合作優化堵截騙款機制,及早識別潛在電騙案受害人。有立法會議員認為,加強堵截可疑來電及防騙宣傳之餘,亦需優化舉報電騙機制,協助市民辨識最新的詐騙陷阱及風險。\大公報記者 古倬勳(文、圖)
電話騙案以「猜猜我是誰」及假冒官員為多,今年首季的「猜猜我是誰」案件錄得431宗,比去年同期的130宗增逾三倍,當中76%為60歲以上長者。
長者救「子」心切 慘失120萬
有一名83歲受害人,今年2月接到假冒受害人外出公幹兒子的騙徒來電,聲稱被外國警察扣留需保釋金及聘請律師,受害人到銀行提款時,職員認為有可疑報警,警方亦聯絡受害人在港家人,惟受害人仍堅持付款,從其他途徑提取120萬元轉賬給騙徒,最終痛失畢生積蓄。
另一名70歲受害人侯先生,去年8月接到假冒內地公安的騙徒來電,指他涉內地洗黑錢,受害人強調未曾去過內地,惟騙徒不斷與他糾纏令其失耐性,情急之下向騙徒透露個人資料,騙徒再安排一名女子為其手機安裝遠端控制裝置,聲稱是監視其一舉一動,以證明清白,再入侵其手機銀行戶口及從該戶口轉走210萬元,直至為他安裝程式的女子意識到自己亦被騙徒利用後,向侯先生透露真相,侯先生才得知受騙。侯先生感嘆:「如果當初唔同佢糾纏直接cut線,或者就唔會被騙」。
商業罪案調查科情報及支援組署理高級警司陳偉基指出,騙徒往往會利用人性的「無知、恐懼、寂寞、貪心」等四大弱點,令受害人誤墮騙局,又提到他們為騙取易受騙的長者,更會為他們提供免費的智能手機,以套取個人資料。
歷來最高金額的假冒官員騙案,受害人是一名90歲老婦,她於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間,分11次存入約2.5億元至騙徒指定的銀行戶口。警方表示,今年首季錄得電騙案已由去年第四季的1144宗回落至597宗。警方感謝市民及各界通力合作,涉及假冒官員案件近日有明顯跌幅,惟「猜猜我是誰」案件近期仍有升幅,由1月的84宗急升至3月的233宗,提醒市民要多加提防。
議員倡警方優化舉報機制
立法會議員梁熙認為,除透過電話卡實名制及「+852」境外來電提示攔截詐騙電話,警方亦需優化舉報機制,提供一個平台讓市民實名舉報懷疑詐騙電話、電郵、連結等,以及時更新「防騙視伏器」的資料庫及風險警示,協助市民辨識最新的詐騙陷阱及風險。梁強調,長者往往是電騙集團行騙的首要目標,需加強長者對騙案的警惕性。他舉例,內地有學校、屋苑及企業張貼每周詐騙案受害人數字,促使有關機構加強教育市民防騙意識,認為可仿效有關做法,嘗試在公屋,以至安老院舍等公布每周詐騙案受害人數字,讓更多機構參與防騙宣傳,提升長者的防騙意識,在接到可疑來電時有所警覺,避免墮入騙局。